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范文

《去年的树》教学反思(精品多篇)

时间:2025-05-28 08:53:36
《去年的树》教学反思(精品多篇)

[导语]《去年的树》教学反思(精品多篇)为网友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去年的树》教学反思 篇一

《去年的树》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鸟儿和树是好朋友,它天天唱歌给树听,将要飞回南方时,鸟儿答应了树的请求——还要回来唱歌给它听。可是第二年春天,当鸟儿飞回来找它的朋友时,树却不见了。鸟儿四处寻访,最后找到由树做成的火柴点燃的灯火。朋友不在了,友情还在,诺言还在,于是,它心里充满了忧伤和惆怅,面对着由朋友的生命点燃的煤油灯,唱起了去年的歌。

这篇童话主要通过对话展开故事的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全文一共有四次对话。小鸟和树、树根、大门、小女孩这四组对话告诉做人要信守诺言,珍惜朋友之间的情意。本文是以诚信为主题,但是对三年级学生的现有思维水平来说,他们一拿到课本不一定就能够捕捉诚信这个主题。诚信、奉献、环保三个主题的多元体会又会造成“人文性的厚度”不够的缺憾。小鸟的执着追寻,对诺言的尊重,传递给我们多少感到:这是一只多么重情义的小鸟啊!所以我以诚信(友情)主题的体会为主,课文所说明的道理也在这四次对话以及后来鸟儿的表现中逐步显现出来。告诉我们做人要信守诺言,珍惜朋友之间的情意。

在设计本课时,我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自主发展”的教学思想,深化“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一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自读感悟、角色对话、演读体验、拓展想象等过程,感悟文本中所蕴涵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从而实现学生心灵与文本之间真诚的对话。

《去年的树》是侧重于人文性的课文。因此,为了体现这一点,我运用了动画《去年的树》,目的是让学生深深体会诚信,友情。在课堂中我试图把学生带入文本,带入作者的心灵。因此,我把指导学生朗读作为重点,让学生带着忧伤,带着对大树的同情深深的去体会,去感悟。因为方法到位,大胆放手,课堂基本达到了自己想要的那种境界。

但“了解课文内容”这一块的设计不到位。刚开始,我认为要概括这篇课文的内容非常简单,一上课,才发现并不是这么一回事。课后,杨老师提出,是否能将这块内容放到文章理解后在出示,这样一来会简单一些,要考虑学生能力,根据他们的知识基础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并且尽量在教学设计中体现出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有序地进行教学,保证教学内容的顺利完成。

部编版去年的树教学反思 篇二

《去年的树》一课以对话的形式讲述了一个凄美的故事,此文章有多种解读,有的把它解读为不离不弃的爱情,有的把它解读为至真至纯的友情,还有的把它解读为做人一定要讲诚信。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只要有理有据,都不为错。

本课内容简单,理解起来十分容易。所以课堂上我首先让学生理清文中“有几次对话,鸟儿都和谁进行了对话”?学生很容易就找到鸟儿和大树、树根、大门、小女孩进行了对话。是啊,鸟儿找大树飞越崇山峻岭,飞越山谷,从山谷飞向城市里的工厂,中间经历了哪些艰难险阻啊?

学生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有的想到也许它飞向山谷时,被猎人打中了翅膀,但依然忍着伤痛自由飞翔;有的说也许会遇到暴风雪,但不畏严寒,逆风而飞;还有的说,也许飞累了,停下来休息,连一口水也喝不上。真可谓历尽艰辛万苦。此时此刻你想对鸟儿说些什么?

一时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积极性十分高,有的说,小鸟,你对大树的深厚友情我永记在心,我要向你学习;有的说,小鸟你找大树经历了多少的艰难险阻啊,我真佩服你……至此,学生深入理解了文本的含义。

去年的树教学反思 篇三

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这篇文章内容很简单,最主要的是要让学生体会人物的情感。而文中的对话则是最重要的工具。

教学时,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关注到学生的语言,动作,控制好整堂课。在体会鸟儿的三次问话时,学生很容易就联系到自身,说出鸟儿越来越着急的心情,也能通过朗读来展现。特别是在教学最后,我按照设想与孩子体会鸟儿此时的心情。学生大多都认为鸟儿肯定会悲伤,当我说鸟儿其实很幸福时,没想到竟有学生也赞成我的想法。她说:“鸟儿应该很快乐,因为他有一个好朋友,他能完成对朋友的承诺,就是幸福的。”大家想起了热烈的掌声。而我,也很欣慰,因为孩子们已经体会到这篇童话的深意,那么即使教学时有一些瑕疵,那也不足挂齿了。只要孩子懂了,悟了,这不才是最重要的吗?

在平时的教学中,也许也该深思。我们大多专注于课本上的字词句教学和理解,而将语文最重要的情感渐渐遗忘。让学生感同身受,体会到语言文字的内涵,不才是重要的吗?想起古人所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其实就是在朗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体会到文字所包含的意义,这是学生自己可以习得的。而不应该由教师直接讲述。在以后的教学时,更应该注重朗读,以读悟情,才是完美。

去年的树教学反思 篇四

《去年的树》这篇课文是一个优美动人的童话故事。在通俗易懂的语言中蕴涵着“信守诺言,珍惜友情”,“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深厚的人文精神。文中那一个个人性化的角色,感动了学生们纯真、善良的心。在这堂课上,学生通过自主读文、角色对话、演读体验、拓展想象等过程,感悟文本中所蕴涵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从而实现学生心灵与文本之间真诚的对话。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奋点”

在课堂上挖掘学生的兴奋点,就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精神处于兴奋状态,从而轻松、愉快地获得知识。挖掘了学生的兴奋点就能使课堂“活泼”起来,“热闹”起来。课伊始,我满怀深情地,用娓娓动听优美的话语激情导入课文,与文本中的人物产生共鸣,从而感染学生,唤起了学生走进课文中的激情。课堂中我以情感人,用自身的激情唤醒学生的热情。如:在指导学生练读小鸟的三句问话后,我让学生进入课文,对小鸟(学生)进行采访:

师:那一声声急切地询问流露出小鸟对大树的`无限深情。可怜的小鸟,你找不到朋友大树,你心情会怎样?

师:你伤心,你失落、你焦急,你一定在心里呼唤着自己的朋友大树,是吗?你们怎么呼唤的?

生:大树你在哪儿呀?我急死了。

生:大树呀大树,你到底在什么地方啊?你不要再躲着我了。

生:大树,难道你忘记了咱俩的约定吗?我还要给你唱歌呢!

小鸟们一声声的呼唤,引出了这堂课的高潮。当学生这种焦急的心情还没有回落的时候我就引导学生进行最后一段的学习。

二、抓住空白点,激发创新火花

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创造性思维是学生创新的基石。课堂教学中,我注重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创设适合创造性思维的情境,鼓励学生展开想象,与文本对话,让学生的思维呈现开放、多样的特征。

在这篇课文最后一节,我抓住文本的空白点,让学生深入小鸟、大树的的心理,引导他们抓住文中鸟儿两次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来想象小鸟会说些什么 ……此处隐藏3846个字……课文偏重于工具性,有的偏重于人文性。因此,我觉得语文老师要把握好侧重点。而《去年的树》则是侧重于人文性的课文。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情感的体验,抓住文中的几次对话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朗读,让学生从朗读中感悟鸟儿和大树分别时的难分难舍,鸟儿寻找大树时的焦急与艰辛。“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在最后3个自然段的学习中,我提出问题:小鸟深情地注视着油灯的火苗,然后为火苗唱起了去年的那支歌。那是什么歌,你能明白吗?有的学生说:“树啊,我的好朋友,我最后找到你了。”有的学生说:“大树啊,大树,我们是好朋友。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我们之间的友谊天长地久。”……同学们畅所欲言,纷纷表达,课堂气氛到达了高潮。

部编版去年的树教学反思 篇八

一、充分研读与文本对话

《新课标》中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与文本的主要对话方式是多样化的有:读、品、悟、议、辩、入。在本课的教学用到的`是:读、入。

1、读:

自由读、同桌互读、角色演读等方法,真正做到以读启思、以读感悟、以读激情。在这个过程中我注意启发学生的感觉,比如:鸟与树分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鸟寻树时的坚定执着之情、鸟离树时的无限留恋之情。

2、入:

这是一种体验式的学习方式。课中通过充分挖掘文本中空白,让学生自主深入,入情入境体会文本的情感。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⑴挖掘对话中的空白:

文中有四组对话描写,学生在朗读理解的基础上,在对话中加入描写人物语气、内心的词语,丰富人物形象。这个学习过程是一个“读──感──悟──入”的过程,学生交流出来的每一个词语,都凝聚着他们对文本的情感与思维,是实实在在的与文本进行了对话。

⑵挖掘内容中的空白:

文章语言简洁,为读者留下了很多想象的空间。如课文尾处鸟儿的两次“看”树,这两次看所包含的情感是一样的吗?她分别会怎么想呢?我让学生转换角色来体验鸟儿当时的心情,让学生感觉自己不是一个读者,而是故事的亲历者,与文本零距离。

二、读写结合,学以至用

《新课标》提出了语文教学应该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学永远离不开听说读写,永远是在想一想、读一读,写一写这样的过程中螺旋上升的。这节课中,读、想、写并不是分开的,而是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在学习完四组对话描写之后让学生进行对话练笔,既是对学习内容的一次反馈检查,又是对文本理解的一次提高。课后,我又围绕文本的内容与主题安排了一次习作练习,既提高学生的想象与习作能力,又体现了教材在语文学习中的引导、示范作用。

部编版去年的树教学反思 篇九

《去年的树》是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作品。文章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鸟儿和树是好朋友,它天天唱歌给树听,将要飞回南方时,鸟儿答应树的请求——还回来唱歌给它听。可是第二年春天,当鸟儿飞回来找它的朋友时,树却不见了。鸟儿四处寻访,最后找到由树做成的火柴点燃的灯火,朋友不在了,友情还在,于是,它心里充满了忧伤和惆怅,面对着由朋友的生命点燃的煤油灯,唱起了去年的歌。

文章在四次的对话中展开了故事的情节,在通俗易懂的语言中蕴涵着“信守诺言,珍惜友情”,“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深厚的人文精神。本课的重点其实就是然学生对“信守诺言,珍惜朋友之间的情谊”方面有所感染。在设计本课时,我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自主发展”的教学思想,深化“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一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自读感悟、角色对话、拓展想象等过程,感悟文本中所蕴涵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从而实现学生心灵与文本之间真诚的对话。

我认为语文应该充满人性的光辉,课堂教学是经受真善美的心路历程。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心灵与心灵的碰撞。充分地尊重学生独特的情绪体验,给予学生自由表达的机会,让他们在语文世界里卓有成效地遨游,让他们的人生因语文课而精彩宜人,深刻和美丽十足!

为了更好地体会每一个角色的情感,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是非常必要的。我知道,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就是在教师,学生与教材之间的互动中展开的。而要想读好课文,首先就要让学生走进课文中的种种角色,体会每一个角色的思想感情。这篇文章中的对话较多,比较适合学生分角色朗读,我力求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创设情境,引领学生深入童话中的角色,体会角色的情感世界,把学生真正带入文本的情境中。在这一过程中,我就逐步引导课文中小鸟的三次问话的语气,让学生们体会鸟儿和大树分别时的难分难舍,小鸟寻找时的焦急与艰辛,越来越明朗.这样,渐渐的,孩子们走近了这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之中,把握了读的感情基调。用小鸟的三个问句把这些零散的语言朗读串成一条情感的链,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一步一步的深化情感。

课文学到最后,我想学生一定有很多话想说(想对谁说),就让他们把自己想说的写下来并进行了交流。有对大树说的、有对伐木人说的,引导说出多元、个性化的语言,如环保问题,奉献话题等。听到学生的回答,我欣慰地笑了:他们理解了,也体会了课文所揭示的道理。我的教学目的达到了。因为,我认为教学生做事的前提是应该先教会他们怎样做人。

上完这节课,我感到有种说不出的感动,为学生在课堂上那种真情的自然流露而感动。小鸟的那份执着与忠贞,正是我们现代人所缺失的东西,社会不管发展到什么程度,人与人之间的那份真情依然是最宝贵的。我想,课堂中我们师生之间演绎这份纯洁的情感,对学生是终生受益的。

去年的树教学反思 篇十

读完这篇童话,第一感觉是忧伤和感动,觉得学生一定能体会出这份生死相依的友情。但是初读课文,学生并没有体会到鸟儿和大树的友谊,而仅仅停留在鸟儿的诚实守信上。

语文的学习是多元的,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只要不脱离文本的本意就可以了。所以我确定了一条一元带多元的情感主线,真正的友谊是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的,其它主题作为副线而存在。

这节课的初衷是读课文时的一种感动,为小鸟和大树之间那份带着淡淡伤感的友情,更为作者为我们设下的那么多的情感空白。小鸟的那份执着和忠贞,友情和诚信,正是我们现代人所缺失的东西。我一遍遍地与文本交流对话,一遍遍地在交流中感动着自己。因为我明白,只有先感动了自己,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但是,这使我犯了一个隐形的错误,自己课堂上说的话太多了,教师引导这个度没把握好,导的太多,使学生的思维跟着我走了。

课堂教学的高潮我设计在小鸟面对着灯火,唱起了去年唱的歌。这里三个自然段文字很简单,却给了读者极大的想象空间。这里既是情感的暴发点,更是情动辞发指导学生练笔的训练点。我让学生读,让学生变成小鸟读,学生提问“鸟儿看到灯火为什么还要唱去年唱过的歌?鸟儿为什么两次都盯着灯火看了一会?这两次有什么不同”学生提问,学生解答,教师适当引导。这里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最后我还在这里安排了一个练笔的环节,语文课堂应是听说读写相结合的。学生交流后,感慨很多,很出乎我的意外。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去年的树》教学反思(精品多篇)范文。

《《去年的树》教学反思(精品多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