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黄金大劫案个人观后感(精品多篇)

时间:2025-08-14 08:53:47
黄金大劫案个人观后感(精品多篇)

【寄语】黄金大劫案个人观后感(精品多篇)为网友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黄金大劫案》影评 篇一

很久没写影评了,手发生,跟不上脑电波的速度,就连昨天看了《谈谈情,跳跳舞》日版那么有写作冲动的电影都一个字儿没蹦,但今天看了《黄金大劫案》,总觉得该扯扯王八犊子了。

“扯王八犊子”应该是正宗的东北话,我上了大学才一遍又一遍确定了它的意思,有点象侃大山,给人一种借着二两猫尿就能和你在热炕头上聊一天的气势。其实想想,东北的魅力是什么,说白了就是“扯王八犊子”,扯的故事越离谱听的人就越乐呵:你要是能把普京和扯到一张床上,那就是说话人的真功夫,虽然听话人磕着瓜子打死也不信听到的都是些什么,但哔哔出来的那些话仿佛是在另一个世界里织故事,你不得不说,草,感情哪天真遇见这么一回事!真绝了诶!

现在明白了吧,宁浩的这个电影把背景放在了东北(是长春不),那就把电影做得像模像样,做到骨子里都是东北酸菜嘎达汤的感觉吧。我明白,这电影乱糟糟的,姑且不说故事情节扯王八犊子多离谱,就连讲整个故事都显得有点摇摇欲坠,给人“它讲得挺完整,但它讲完整了吗”的感觉。宁浩的片子没看多少,但石头看了,就拿石头说吧,那故事才叫讲得比较完整。

不知道说了这么多大家明白了没有,黄金这片就是一乱炖,但乱炖不等于一个星期拍成的港片,乱炖也要靠大厨的火候,做不好叫“糊弄洋鬼子”,做好了就叫“罗宋汤”。仔细看看这个电影的细部(我听见有人骂我不懂电影了),有那么几个人物还真都是有些有肉,绝对的老戏骨范德彪还是一如既往让人错以为是本色出演,小东北的混迹较之似乎还欠了那么一点火候。

当然了,这电影南方观众看了可能有点懵,甚至进了关都没人待见。还是那句话,文化这东西,你了解的越多你能理解的东西就越多,任何一个地方,你要是能从文化的角度审美它它总会是好的。要是我没有大学的这群东北同学,我可能只会说句“草,一群臭泥子”,但我已经爱上某种文化了,这文化里面有日本人侵略史,有懒散但质朴的民族性,有义和团,有闯关东,有酸菜嘎达汤,有挖人参,更有:大清到满洲人都吃喝挺好的,但就不少闹事的这群人。

说得不少了,如果你觉得昆丁经常扯王八犊子的话,那爸爸的这些王八犊子就没白扯了。

黄金大劫案影评 篇二

文/公元1874

去年我曾经给杂志写过一篇专栏,主题是中国的电影导演。其中我列举了几个导演名气比一般明星要大的,除了冯小刚、张艺谋和陈凯歌这三位之外,恐怕就是宁浩。他是中国第四个票房过亿的导演,也是只有两部广为人知的作品就已经名声响当当的导演,即便《无人区》一直难产,也没有妨碍大家打出8.5分(满分10分)的的期待值。那40000多名点了“想看”的观众,高居华语未公映电影的首位。如此情形,都代表着宁浩在观众心目中的地位。

所以《黄金大劫案》从一开始,就是一道宁浩的“劫”。所有人把宁浩这三年多以来的被迫缺席,以及两部疯狂系列所延续下来的印象,转化为一种期待。而这种期待,再在这几个月里宣传方不停的狂轰滥炸“宁浩”这个标签,更是火上浇油。现如今,国内恐怕只有张艺谋的电影,才会在上映前的宣传重点是导演而非演员和电影本身。而就连张艺谋,也没有试过把自己的头像毫不相干的放在自己的电影海报里,而且海报推出一款又一款。

在电影宣传方有意无意的过度消耗、透支宁浩这个品牌的时候,《黄金大劫案》成了一部必须要比《疯狂的石头》《疯狂的赛车》都要好,甚至要比那部绝大多数人都没看到的《无人区》要好的电影。毫无疑问,这是很难的。如果说要比《疯狂的石头》《疯狂的赛车》好,恐怕宁浩还能做到;但如果要比那部因为被广电一禁再禁,让大部分人已经狂热的在豆瓣上打5星表示“我给满分的原因是因为广电”的《无人区》,《黄金大劫案》显然没有任何胜算。

更何况,这是一部不再多线叙事、不再疯狂、不再是当代背景的电影。宁浩拍了以前他没有尝试过的新东西,伪满洲国、抗日主旋律、男女主角的爱情……当我在电影院里,看到电影里前半段小东北扮耶稣而引发全场爆笑和掌声的时候,我知道这时候的观众还在期待那个疯狂的宁浩继续疯狂;但当后半段开始不停的牺牲、当小东北说出“有些事,比命还重要”的时候,观众的沉默,让我意识到,这道劫数,宁浩显然渡得有些艰难。

这是一个看上去还算热闹的故事。伪满洲国的妖艳影后、伟光正的革命党、二流子革命党、小混混、满清遗老、二逼剧组、阴毒的日本军官……可以说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只不过,原来在剧本里还算有张力的故事,在电影里都没能体现出来。

记得原来剧本里的第一幕,写的是黑屏,而后蹦出几个大字“文明观影,请勿喧哗”,接着是伪满洲国的政治宣传片,随后镜头才渐渐拉远,呈现出黄渤和孙淳交换情报的一幕。我很喜欢这个开头,一是好玩,它用电影院,把戏里戏外、80年前的伪满洲国和2012年联系到了一起;二是有隐喻,电影在伪满洲国时期沦为日本的宣传工具,在正式电影开始前总要来一段大东亚共荣圈的主题短片,如今的情形好像也差不多到哪里去。结果到了正式上映的版本,这一段不再是片头,范伟的那张脸第一个出来,知道范伟是什么人的观众立刻就开始笑。没错,喜剧效果的确更强,但电影院的这一幕却被大大的削弱了。而且,如今的宁浩,还需要这种猴急的向观众证明,我依然在拍喜剧吗?

最遗憾的一点,在电影院里,原剧本里曾经安排了大段鸟山的独白,和《无耻混蛋》一样的作用,在开篇那个纳粹军官的磨磨唧唧里,凸显出这个人的阴险和毒辣;但是为了赶时间,反派几句话就开始冒狠,铺垫不够,效果欠佳。

这种情形还出现在后面很多场合。每场戏都很赶,好像导演只是想把故事赶紧在108分钟里讲完。但问题是,120分钟能说完的故事,为什么非得压缩在108分钟里呢?如今的宁浩拍一部120分钟的戏,难道都不可以吗?多了12分钟,每天多那一场的排片,真的有意义吗?

因为赶时间,剧组里那些性格各异,造型各异的导演、制片、茶水、摄影、编剧的戏份遭到大幅删减;因为赶时间,千金大小姐被逼成婚所营造的冲突被削弱了;因为赶时间,小东北和千金大小姐的爱情显得突兀而缺乏说服力,散场时一个观众在旁边和他的朋友聊:原来给俩耳光就能让人爱上了啊……

如果说这些删减让角色们不在出彩,顶多不能做到锦上添花之感,或者说不能像《疯狂的石头》那样让人记住一个男八号黄渤的话,那么整部电影的重头戏---劫黄金,一样存在不少的问题。

类似于这种从电影标题就定下目标,要在电影里做一件大事的题材,通常少不了敌我双方的“你来我往”。《黄金大劫案》里,正方显然是影后芳蝶所带的剧组团队,再加上一个不停坏事的小东北;而反方则是鸟山幸之助和他的日本军队。一部讲述黄金如何被打劫的电影,在电影进行到一半的时候,黄金就已经被芳蝶拿到手了。这种出人意料的方法固然不错,但后半段却没能保持住前半段还算紧凑的叙事 ……此处隐藏8736个字……守着疯疯癫癫活在旧日记忆中老爹的他,谁能真的可以去要求这样一个人要去懂得做英雄的道理?小东北,一个不过只想在乱世里完好活着的小人物,这样的一个人就和现今求生於职场的我们一样,不过是为了一口饭,一张牀而去努力活着而已,故此他开场说的“有吃有喝做哪门子乱”“钱比脸贵,脸可以不要”等等这样的话,我真就是可以完全站在理解的角度全部吸收,想想小东北开场说的这些话,何嚐不是现今很多人的心声,现今有着小东北开场思想的人何嚐不是大有人在!小东北的自白,就是一场拷问大众沉睡良知的自问自答。

但就是小东北这样一个下三滥的混混,却有着非常善良的一面,雷佳音说小东北这个角色的复杂性在於,导演要求这个人物是要有“痞子,怂,英雄”这三点矛盾的结合,於是因着这样复杂的组合性,我们看到了小东北这个人物,可以人渣到连街边小乞丐的东西都骗,让人看了有想揍死他冲动。也能为他有一颗善良的心,为被抓住受过酷刑的救国会联络人用棉被垫脚而感到欣慰的善良。就算贪生怕死,但却又非常孝顺自己的老爹。就这样一个复杂且不高大全的人物,最後能够成为英雄,在我看来,能够成就小东北英雄之路最重要的因素,是他骨子里至始至终都有的民族傲气,虽然这种傲气一开始并不明显,可在故事的逐渐发展中,面对小东北最後的改变,我的心也跟着澎湃起来。

听着最後在救国会集体义士的坟前,小东北说的“黄金我是拿不着了,但我保证日本人也取不走,你们先歇着,完事儿,我来陪大夥!”这种转变就是一种彻底的昇华,当小东北面对五哥枪子前说出“我以我血荐轩辕,你懂吗?”时,我便看到了在那一刻小东北被唤醒的民族性,曾经在狱中他认为是空话这句口号,成了他自己对五哥的反问,而“这世上,命比钱重要,还有些事,比命更重要!”这样的认识的加深,除了是小东北自身具有的老实民族性、不畏强暴的气节外,在我看来更深的一层意义还有起到拷问荧幕前观影我们良知的作用!

事实上每一个人的沉睡的心都是很容易被唤醒的。如同小东北决心一人赴死前说的那句“该走的人不是我,这噶的,是俺们的`!”一样,活在现世的我们可曾如此想过这样的问题,小东北最後明白的实际意义,就是他懂得了身份的回归,以及民族归属感的意义。

但至今我都清晰的记得,当我被小东北这种清醒感动後,在与友人谈论到这样的身份认知问题时,友人只回了一句话“这样的认知不是所有人都会具有的,现今仍旧有太多的人都是最初的小东北!”友人当时的话,至今都会成为我每每重看“黄金大劫案”时反复的思考。

我庆幸於浑浑噩噩的小东北,最终是明白了很多人一生都不曾明白的东西,他找回了自己身份归属认知,以至於最後他的这种热血感染到了认为他是关公走了麦城的土匪,虽然土匪嘴上说小东北是“胳膊拧不过大腿”说他不过就是一个“中指”可最终他们还是选择和他站在一个阵营,我想最後土匪们的认知也是被小东北的气势所唤醒的吧!

影片的结尾处小东北坐着空旷的电影院里,看着逝去之人音容相貌的画面流泪,宁浩这样一个和《天堂电影院》最後的情节很相似处理方式将我的泪点彻底催动,国仇家恨,这四个字真就是太过沉重了。但它却是我们这个民族走过的路中真实存在过的,这四个字虽然沉重,但却不能是被我们麻木跳过的!

当我说:没有人规定27岁的人就要做乱世英雄时。我真正的目的是希望这句话可以反思引申成对自我的反问:也没有人可以规定因现世的安逸,我们就可将一切记忆都抛之脑後!

面对小东北,我相信雷佳音自己说的那句“再也不可能再演出27岁的小东北”,一个演员一生只有一次演到命中注定的那个角色的机会,小东北之余雷佳音的意义便是他等到这份命中注定。雷佳音用自己人生中最年轻的生命状态释放在小东北这个角色身上,这样的心血演绎是雷佳音演艺生命中的值得,也是我们的幸福。.。.。.

最後的最後,关於雷佳音饰演的小东北,我还是用鲁迅先生的话最为结束吧!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黄金大劫案个人观后感 篇十

这部黄金大劫案承袭了宁导一贯的黑色幽默,配上纯正的东北口音,的确不乏笑点。在欢笑之余,也谈谈自己的一些观感。宁导说过自己在成长,作品也在成长。这部是典型的小人物成就光荣的励志片。黄金劫案的主要推手,是一群演艺人员。那在以前都叫戏子,下九流的行当,再说主人公,彻头彻尾的痞子,小混混一个,坑蒙拐骗没少干过。倒是应了那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宁导是誓将小人物进行到底不可。敏感的观众可能已经嗅出了他想要隐射当今社会中的一些不合理的现象。

在黄金得而复失之后,血战舞会那场,他完全是为父报仇的心态。凭借着一朵铁玫瑰的帮助幸免于难,埋葬了主角们包括自己后,他又是出于什么样的心态,想到运用王水融掉那些黄金的,这点是发人深省的。毕竟有8吨的黄金,融化掉多可惜,为什么非要选择这种玉石俱焚的方法,按照原先的痞子贪财市侩的性格,难以理解。难道仅仅是对日本人的仇恨,抑或是对于这些导致父亲朋友们惨死的黄金的忿恨,感觉上完全是一位忧国忧民并且机智果敢的革命军人的作风。这些金疙瘩,是日军用来购买武器荼毒中华儿女的筹码,哪是什么珍宝,就是块毒瘤,要彻底的摧毁。从这一点上说,主人公的思想转变没有交代清楚,剧情略显突兀,导致整部影片像是一堆笑料加上最后一段高潮融金的戏码。

难道说只有经历过痛失考妣,才会让人振作,认清历史使命吗。触发蜕变的条件可不可以不用见血,不过在那样一个年代,或许震撼灵魂的只有生离死别。而原本以为只是个疯老汉,却在生死关头,顿悟出潜藏经年的身手,挽狂澜于既到,兑现了他平日鼓吹的金镖十三郎的威名。可叹人生无常。如同久病多年,一夕痊愈,好似脱胎换骨,实际上已经预告了接下来的悲剧。显然单单用回光返照来形容他,略显单薄。为了求得大家对儿子的原谅硬是撑着最后一口气,壮哉!郭涛这次的表演张力分寸拿捏的很出色。

原本觉得神父这个角色可有可无,只是因为范伟的`出演,才多了份幽默。直至走出影院,细细回味之时,才体会到神父是贯穿整部影片的点睛之笔。以他的视角,润物细无声的体现出小东北的转变。而教堂成了主角们的栖身之所。并且是小东北父亲辞世的地方。

在剧中,那段朦胧的爱情线,也颇值得玩味。作为南方人,我真的不了解纯正的东北老爷们儿,是不是真的从不把爱挂在嘴边的。一涉世未深的富家千金爱上了一痞子男。而这痞子对千金的感情却是若即若离。哪怕是在千金最后弥留之际,那三个字还是没有说出口。之前宁导的作品把“骗”字演到了极致,而现在他可能在考虑把“真”字演活。对于欺骗过自己,利用过自己的男人,她依然纯真的相信彼此之间的真爱。她的纯,她的真,她的爱,让我联想到了那些年中的沈佳怡。每个男生在曾经的青葱岁月中,都有过属于自己的沈佳怡。可那仅仅是个梦,越晚清醒越觉得痛苦。从这个角度上说,小东北的反应很自然到位。双方悬殊的身份地位,又是身处在那样一个年代。纵是有真爱,也需要深深的埋藏在心里。因此天妒红颜的结局,也是顺理成章。

对于宁导的期待一直没变,像他这样属于成长型的新锐导演,我是非常喜爱和欢迎,也很期待他的下一部作品。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黄金大劫案个人观后感(精品多篇)范文。

《黄金大劫案个人观后感(精品多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