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范文

近代史人物评价论文多篇

时间:2025-07-07 08:53:45
近代史人物评价论文多篇

[概述]近代史人物评价论文多篇为网友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推荐近代历史人物的论文 篇一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近代时期的历史发展,从外国殖民者的入侵到民族自救再到抗日战争爆发直至南京国民政府的垮台,这一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

过程与方法

组织学生收集、整理历史知识,并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和概括,形成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面对压迫勇于斗争、勇于探索的精神。树立对国家、民族发展而奋斗的历史使命感。

教学资源分析教材基本结构

这学期主要是进行的是中国近代史的教学,它概述了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20xx年南京国民政府垮台的100多年的历史,主要包括两条线索,一是外国势力的入侵以及中国人民的反抗;二是近代化的过程。

重点、难点分析

1.不同历史时期之间历史事件的联系。

2.分析重要历史人物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3.合理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经过初一一年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学习方法,对于历史问题的解答也比较熟练,语言恰当、准确,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能力。但还是有些学生分析问题容易偏,成绩不是很理想,课堂上也不是很踊跃。因此,这学期将把教学重心放到这部分学生的身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基础,提高学生的成绩。

教学方法设计

1.采取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使学生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及学生的主体作用。

2.采取阶段测试形式,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及时调整教学方案。

教学评价方案

通过分析测试卷的重难点、题型变化、易错点等相关情况,了解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查缺补漏。注重提高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分析能力。

提高教学质量主要措施(含对后1/3的帮扶措施)

1.认真备好每一节课。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3.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和教学水平,多向那些优秀教师学习。

4.对于后1/3学生重点做以下几方面(1)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在做习题的过程中,要求他们用大部分的时间去做基础题。(2)在课堂上,这部分学生也是比较容易溜号,因此要多关注这部分学生的听课情况,给他们表现自己的机会。

(3)多关注他们身上小的闪光点,多去表扬他们,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近代史人物李大钊论文 篇二

《李大钊宗教思想述论》

[摘 要] 李大钊宗教思想是立于唯物主义基石上的,他从物质经济变动的角度解释了宗教的产生和发展,并指出善恶根源的不可解是宗教产生的一个原因。对西方资产阶级文明的向往使李大钊对____有一定的好感并对基督____有所发挥。在彻底批判宗教的同时李大钊提出了科学的真理观,以真理取代宗教。因唯物主义贯穿于李大钊宗教思想的始终,使其宗教思想更具有彻底性和革命性。

[关键词] 李大钊 唯物史观 无神论 非宗教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作为一名激进的先进知识分子和马克思主义的最早接受者、宣传者,李大钊在非____运动和非宗教运动中做出了杰出贡献。研究李大钊的宗教思想不仅有助于深刻认识唯物主义理论在反宗教运动中的重大作用,而且对认识和理解中国共产党人无神论宗教思想理论体系,树立科学的真理观有历史和现实意义。

一、李大钊的宗教思想以唯物主义为指导

李大钊是最早介绍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中国共产党人之一,唯物主义史观始终是其宗教思想的理论基础,这也是李大钊无神论宗教思想最为彻底的根本原因。

第一,李大钊认为宗教是以物质为基础并随物质变动而变动的。以唯物主义历史观为指导,李大钊认为经济问题的解决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他指出,“依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社会上法律、政治、伦理等精神的构造,都是表面的构造。他的下面有经济的构造作他们一切的基础。经济组织一有变动,他们都跟着变动。”“经济问题的解决,是根本解决。”[1]李大钊指出宗教问题也是如此,“一切宗教没有不受生产技术进步的左右的,没有不随着他变迁的。”“宗教、哲学都是随着物质变动而变动的。”[2]

第二,宗教生活是经济生活的反映,宗教必须适应经济生活。李大钊指出,“精神界现象,完全是人间社会物质经济情形之反映。认社会生活是整个者,有经济生活而表现宗教种种生活”,“宗教生活一部分亦由经济生活发生者也。”由此,李大钊还论及了宗教与社会主义的关系以及宗教的前途,他说,“社会主义者反对立在旧的经济组织所建之宗教。将来新的经济组织亦许发生新宗教,但此宗教是适用于新的经济组织。”[3]由此可见,李大钊并没有武断指出将来的人类社会定然是无宗教,他从经济变动角度出发科学地指出了在将来的社会主义社会中,宗教是允许存在的,但它必须与社会主义经济相联系。社会主义与宗教不是根本对立的,宗教可以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李大钊的这一理论与今天“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宗教政策是相吻合的。

第三,以唯物主义为指导,李大钊还从宗教与道德关系的角度论述了宗教产生的根源。“人类对于自然界或人间现象不能理解的地方,便归之于神。”这是唯物主义者对宗教起源的一致共识,也是马克思主义者对宗教的基本观点,李大钊对宗教起源的论述是其唯物主义无神论立场的集中体现。他指出,“道德这个东西,既是无论如何由人间现实的生活都不能说明,于是就有些人抛了地上的生活、人间的生活,逃入宗教的灵界”,“在人间现实生活以外的地方,求道德的根源,就是说,善心是神特地给人间的,恶心是由人间的肉欲生的,是由物质界生的,是由罪孽生的。本来善恶根源的不可解,就是宗教发生的原因。”[4]从道德与宗教关系的角度论述宗教产生的原因,说明李大钊对宗教的认识并非肤浅,而是有一定深度的。

总之,唯物主义史观的传入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批判宗教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这表明中国知识界对宗教的批判达到了新的理论高度,开始逐渐摆脱单纯照搬西方资产阶级学者的反教言论的思维模式。与此同时,李大钊以唯物主义为指导对宗教的分析和批判影响了同时代的广大青年知识分子,并壮大了反宗教的队伍,推动了“非宗教运动”的发展。

二、李大钊宗教思想的主要内容

宗教的产生与存在总是与社会需要紧密联系的。宗教曾对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这是不容否认的历史事实。因此,从唯物主义辩证的观点出发,坚持无神论的中国共产党人从未忽视或抹杀过宗教的作用,他们对待各类宗教,均是持批判继承的态度。李大钊也是如此。

……此处隐藏7957个字……量。,因为此行再也难以归去,可是作为爱国者的他的确始终不承认“两个中国”,当时,台湾人心浮动,美国让台湾独立,他说:“谁要台独,我要谁脑袋!”这种说法是无可置疑的,但是这种极端的爱国情绪始终是畸形的,为了成功不择手段最终落得败走台湾的收场,谁人都知道,他的心依然对中国带着贪婪,正如他“不可动摇的国家决心”和“光复大陆”的说法一样,正是那些残暴,孤僻,专横,狭隘,多疑,极端的性格成就了他,也在他心中扎了根,这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一方面想要统一,却又要是由一个独裁者上场主导。今天,独裁者在世界上越来越不受待见,人民期待的是那个自由而非独裁的统治,所以美国《时代周刊》发表的则讣文略带讥讽:“蒋介石在这个时候死去是再适合不过了,对他而言,而他则是这个运动的第一个牺牲品。”

但是,我们不能否认他的确是一个很厉害的人,只是历史的路注定有人走的是一条荆棘满途但最终却因为方向从一开始就错误而无法达到理想的终点。

推荐近代历史人物的论文 篇五

一、研究课标,紧扣重点

对中学一线教师而言,当然希望课程标准的指导性、可操作性越强越好。但现有的课标显然不对我们的胃口。它太宽泛,太模糊,使用的大都是很抽象的语言,如“知道”“了解”“理解”等等,让人无所适从。要了解哪些史实,掌握到什么程度,很难定位。但课程改革的专家们是高度评价这个课标的。说课标就是要宽泛,否则教材就会千篇一律。教材由统编制到审议制的变化是受到高度肯定的,也是新一轮课改的重点。所以我们抱怨这个课标不好非但无济于事,而且还被认为是唱反调。因此能做的只能是仔细研究它,根据我们自己的理解来揣摩它,抓住重点知识。我们备课组在一个单元教学开始前,先看课标的要求。比如必修3的第一单元是这样写的: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根据这些描述,我们备课组的四个成员讨论研究,达成共识。第一节内容中诸子百家只要求知道,可以理解为简单识记就可以了。百家争鸣局面的重要意义既然要求认识,那么很明显要作为重点处理。而要认识其意义势必要结合其产生的时代背景考虑,所以百家争鸣的产生背景、百家思想的实质共同处、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就要讲到位。孔孟荀等儒学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要求了解,应该比简单识记的要求高。教学中要把孔子的贡献总结全面,孟子荀子的主张从仁政、民本思想、伦理观三个方面对比掌握,民本思想学生可能较难理解,需要适当解释其内涵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成因。第二节重点分析儒家思想在汉代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要教会学生从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迎合汉武帝大一统的需要以及汉武帝的一系列尊儒措施最终确立了儒学正统地位两个角度分析。第三节重点学习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把握理学、心学的主要内容,分析其本质的共同点。第四节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重点放在黄、顾、王三位思想家上,把握其思想的共同处:即反君主专制的民本思想、重商思想、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要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清楚。通过讨论课标,备课组就重点内容形成一致的看法,具体教学中就容易做到统一。

二、整合教材,化繁为简

新教材刚出来的时候,大家就都觉得很不适应。专题性强,跨度大,面广量大,支离破碎。有些地方罗哩八嗦,有些地方语焉不详,教学难度确实很大。我们备课组在教学中,通过共同备课,把每一节内容都整理成一个简单明了的知识结构。如果教材内容体系不够清晰,就大胆整合,尽力使其清晰化。比如必修3的第一单元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课文子目是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孔子和儒学、战国时期儒家代表,我们就没有用这种目录,而是按照课文标题把结构分成两大块。一块百家争鸣,从概念、形成的原因(根本、具体、实质、历史影响几个方面把握。另一块儒家思想的形成,分成两点,春秋时候产生,战国时期初步发展。春秋时期孔子的贡献把握三个方面:教育上的私学、有教无类,著述上的整理六经,政治思想上创立儒学,提出“仁”的道德伦理观以及民本思想。战国时期的初步发展把握孟子荀子的思想,分别从仁政、民本、伦理观三个方面分析掌握,荀子思想增加一点综合法家道家思想改造儒学的内容。还比如第三单元第三课“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内容特别烦乱,我们就完全改变了教材的子目,设计了这样的结构:

(1、传入:把握内部外部原因以及传入情况。

(2、广泛传播:重点掌握原因,分四点:五四运动的促进;先进知识分子的大力宣传(并把他们的宣传活动概括为几句话:写文章,组社团,译原著,纪念劳动节、;问题与主义之争的影响;中—共早期组织有计划的宣传(办刊物,办学校、。

(3、传播特点:突出与工人运动的相结合以及马克思主义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斗争。

(4、影响:一大批先进知识分子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为中国提供了新的救国方案,为中—共诞生奠定思想基础。这样学生听课、记笔记、巩固复习都比较顺畅。对教材的处理,我们的体会是一定要尽量把课本内容整合成清晰直白的结构,教师好讲,学生也好学。

三、深入浅出,解析疑难

很多教师都反映新教材来不及讲,时间总是不够用。确实,由于教材专题式的体例,跨度大,加上政治经济文化的割裂,使我们对这套教材普遍没有好感。它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要求很高,但目前大部分学校的文科生源都不理想,高一又普遍不重视历史学习。文科班上课,问题问下去没有反应,教师不得不放慢速度,尽可能把每个知识点都讲清讲透。还有的教师则因为课标难以把握,教学就宁多勿缺。所有这些都影响着教学进度。解决的办法就是大胆取舍,不能面面俱到,每堂课的教学肯定要突出重点难点。我们的做法是,只要求简单识记的知识课堂上就一带而过,记不住自己课后去记。课堂教学时间主要用在解决重点难点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上。比如必修3第二单元第一课“发明和发现的国度”,讲的是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每个领域的成就除了一些容易产生误解的知识点解释一下外(比如浑仪学生常常和浑天仪混淆、,基本上就是划书,没有什么好讲的。我们的重点就放在解决两个问题上。

(1、中国古代科技为什么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

(2、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如此辉煌,为什么率先进入近代社会的却是欧洲?近代中国科技落后的原因何在?通过这两个问题的解析,提升了学习的高度,并且以后学习第七单元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历程中17世纪欧洲近代科学的诞生时,分析其诞生原因,还可以彼此对比呼应。教材有些地方写的相当简单,但往往埋伏着学生不理解的问题。比如第七单元第三课“蒸汽和电的革命”最后一个子目中写到“生产力的发展也改变着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资产阶级开始确立对世界的统治”,问学生这些话怎么理解,几乎都说不上来。这些问题其实必修2里讲的很详细,但学生早就已经忘光了,教师在这里就必须花时间重复讲解强调。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近代史人物评价论文多篇范文。

《近代史人物评价论文多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