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范文

农业毕业论文(精品多篇)

时间:2025-06-13 08:53:26
农业毕业论文(精品多篇)

【导语】农业毕业论文(精品多篇)为网友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农业硕士毕业论文提纲 篇一

摘要 5-7

ABSTRACT 7-8

第一章 导论 12-32

1.1 选题背景 12-15

1.1.1 农产品市场的激烈竞争促使合作社纵向拓展业务领域 12

1.1.2 农业现代化需要农业合作组织创新发展 12-13

1.1.3 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需要合作社加强纵向控制 13

1.1.4 发达国家合作社朝纵向一体化方向发展趋势明显 13-14

1.1.5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纵向一体化发展实践需要理论指导 14-15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16

1.2.1 研究目的 15

1.2.2 研究意义 15-16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6-28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6-22

1.3.2 国内研究综述 22-27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总体评价 27-28

1.4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28-31

1.4.1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图 28-29

1.4.2 研究方法 29-30

1.4.3 数据获得 30-31

1.5 论文主要创新之处 31-32

第二章 农民专业合作社一体化理论基础 32-44

2.1 纵向一体化理论 32-36

2.1.1 纵向一体化的概念及类别 32-33

2.1.2 纵向一体化与范围经济:古典经济学视角 33

2.1.3 纵向一体化与交易成本:制度经济学视角 33-35

2.1.4 纵向一体化与社会分工:分工视角 35-36

2.2 农业的一体化理论 36-40

2.2.1 农业的基本特性 36

2.2.2 农业一体化概念的提出 36-37

2.2.3 农业一体化的主要形式 37-38

2.2.4 农业一体化的经营组织模式 38-40

2.3 农民专业合作社纵向一体化 40-43

2.3.1 农民专业合作社纵向一体化的概念 40-41

2.3.2 农民专业合作社纵向一体化的类型 41-42

2.3.3 农民专业合作社纵向一体化作用 42-43

2.4 本章小结 43-44

第三章 农民专业合作社纵向一体化发展现状分析 44-53

3.1 国外合作社纵向一体化经营情况 44

3.2 国内农民专业合作社纵向一体化现状 44-51

3.2.1 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纵向一体化情况基于宏观数据 44-46

3.2.2 农民合作社纵向一体化的主要形式——基于调研数据 46-50

3.2.3 农民专业合作社纵向一体化取得的基本成效 50-51

3.3 本章小结 51-53

第四章 农民专业合作社纵向一体化水平测度 53-64

4.1 纵向一体化测度理论与方法 53-55

4.1.1 价值增值法 53

4.1.2 主辅分离法 53

4.1.3 投入产出法 53-54

4.1.4 里昂惕夫指数 54

4.1.5 Davies-Morris 指数法 54-55

4.1.6 定性评价法 55

4.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指标体系构建、权重确定及测度模型 55-60

4.2.1 指标体系构建 55-57

4.2.2 指标权重确定 57-60

4.2.3 测度模型 60

4.3 数据整理及实证分析 60-63

4.3.1 数据整理 60

4.3.2 实证分析与结果讨论 60-63

4.4 本章小结 63-64

第五章 纵向一体化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绩效影响分析 64-72

5.1 合作社经济绩效影响因素研究假设 64-66

5.1.1 纵向一体化与合作社经济绩效 64-65

5.1.2 合作社治理与合作社经济绩效 65-66

5.1.3 理事长特征与合作社经济绩效 66

5.1.4 政府支持与合作社经济绩效 66

5.2 影响合作社经济绩效的理论模型构建及计量方法选择 66-68

5.2.1 理论模型构建 66-67

5.2.2 计量方法选择——二元 Logistic 模型 67-68

5.3 影响合作社经济绩效的变量统计性描述及实证分析 68-70

5.3.1 变量统计性描述 68-69

5.3.2 实证分析 69-70

5.4 本章小结 70-72

第六章 农民专业合作社纵向一体化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合作社角度 72-84

6.1 合作社纵向一体化影响因素研究假设 72-74

6.1.1 农产品质量安全与合作社纵向一体化 72-73

6.1.2 交易成本与合作社纵向一体化 73

6.1.3 自身特征与合作社纵向一体化 73-74

6.1.4 外部环境与合作社纵向一体化 74

6.2 合作社纵向一体化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及计量方法选择 74-75

6.2.1 理论模型构建 74

6.2.2 计量方法选择——Tobit 模型 74-75

6.3 合作社纵向一体化影响变量统计性描述及实证分析 75-82

6.3.1 模型变量及统计性描述 75-77

6.3.2 计量结果与讨论 77-82

6.4 本章小结 82-84

第七章 社员参与合作社纵向一体化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社员角度 84-95

7.1 研究假设 84-87

7.1.1 社员个人及家庭特征 85

7.1.2 社员信息化特征 85

7.1.3 社员生产特征 85

7.1.4 社员入社特征 85-86

7.1.5 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意识 86

7.1.6 交易成本 86-87

7.1.7 村庄特征 87

7.2 理论模型构建及计量方法选择 87-88

7.2.1 理论模型构建 87

7.2.2 计量方法选择——有序 Probit 模 ……此处隐藏1850个字……国农业标准化问题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05.

[25]管志刚。常州市农业标准化现状及发展分析[D].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农业大学’ 2007. 12.

[26]郭学考。成都市农业标准化建设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四川农业大学,2012. 6.

[27]熊明华浙江省发展农业标准化的对策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04. 4.

[28]林兰泸州市农业标准化建设状况的调查与思考[D].硕士学位论文,西南交通大学,2011. 5.

农业经济类毕业论文 篇四

摘要随着我国农业的不断发展,农业区域经济的发展更是明显加快,农业区域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对于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需要全面了解其发展的特点历程以及面临的问题等。基于此,探讨农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并且提出了相应的农业区域发展策略。

关键词农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现阶段,可持续发展理念已深入人心,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相关部门在农业资源利用、绿色产业以及生态环境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明确了农业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及其在我国整体经济上的战略地位。全面了解农业区域经济理论及其特点等,针对当前农业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制定科学合理的策略,才能促进农业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1我国农业区域经济的发展阶段

1.1农村经济阶段

农村经济一直是农业区域的核心内容,农民的种植与养殖是农业区域注重的关键要素,然后确定收购与缴纳的明细内容。在这一阶段中出现了很多国营性组织以及合作性的企业,其规模不大,技术缺乏先进性,产生的经济总额在区域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较少,因此在这一阶段中区域经济不会拉开很大的差距。

1.2乡镇企业大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之后,农业区域经济将发展的重点转移到了各个乡镇企业,销售渠道逐渐完善,提高了经济效益,但资本的投入较少,政策的限制以及局限性对企业的建立带来了一些影响。在这一阶段,乡镇企业的主体性作用在扩大,区域之间的农业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也越来越显著,尤其是沿海城市、发达城市下的乡镇企业的发展速度较快,远远领先于其他区域,这也是必然的一种现象,而由此便形成了农业区域经济向城市经济的发展的一些城市,如浙江温州、江苏无锡等。

1.3三化阶段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以及完善,农业科技发展也不断地加快,农业实现了全新的发展态势,农产业与加工业等快速兴起,农民的经济收入提高了,生活质量也提升了,城镇化越来越明显,向小康社会迈进了巨大的一步,深化了农业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容。在这个阶段,农业区域经济的发展实现了很多目标,一些城市在竞争中发展起来,并成为了区域重点的城市,形成了区域经济中心,如广东东莞、广州等。

2我国农业区域经济的发展特点

2.1农村化

农村化是我国农业区域经济发展最基本的特点,农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村与农业,如果脱离了它们,农业经济也将不会存在。农村与农业是农村经济重要的核心内容,因此需要加以重视,发挥它们的优势,积极开发资源,实现农业区域经济的市场化发展。

2.2地域化

地域化也是农业区域经济的发展特点之一,具体而言,农业区域经济是在规定的空间范围中发展的,包括地理界限以及行政划分等。以县城区域经济为目标,进行社会再生产,其中涉及生产、划分、消费等活动,在一定的地区内开展,某些职能权限都在所规定的区域之中。

2.3结构化

结构化是指在一个特定的区域中所有经济的总和,其中包括各项产业、市场经济所有制,农民经济收入,政府支出与收入,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农业区域经济体现出来了显著的结构化特点。

2.4综合性

农业区域经济是较为完善的体系,可以将它作为国民经济的一种写照,体现出与国民经济相对应的各个行业、领域和机构。农业区域在运行中将生产、制作、经营、管理以及销售等为一体,因此能够显现出较强的综合性。

3农业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1城市化发展停滞不前

城、乡分别管理的体制,使得无法发挥农业区域经济的主体性,其自身的发展缺乏独立性与空间性,使农村的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不够,无法较快地实现城镇化的目标,城镇区域较小的凝聚力也会较低,除此之外,在交通与通信方面严重落后,整体的'发展必然会严重落后。因此,应采取相应的对策,积极寻求市场,以市场性的发展为目标,遵循市场性原则。只有形成开放性的经济,才会突破各种限制性的因素、适应市场的发展,要转变思想,实施走出去的战略,紧贴市场,提升区域经济水平。

3.2资源整合不足

农业区域经济相对于城市经济来说存在着较多的不足,且自身的资源有限,涵盖自然资源、地理资源、天气资源、生产资源要素等,缺乏先进的人才、科研、设备等。农村当地人们的教育水平不高,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经济发展,缺乏人才等问题非常突出,进而对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产生不利的影响。随着农业区域经济的发展,其自身的经济、环境、生产将会全面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也会逐步得到提升,因此需要纵观全局,把握整体的意识,积极寻求市场经济交接点,了解全球区域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积极地整合市场资源,将自然资源、地理资源、天气资源等等有效的整合起来,以便于更好地完善农村产业结构,实现农村城镇化的目标。只有完善农业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发挥政府的职能,合理进行规划,提高服务意识,将有限的资源整合起来,才能发挥主体性作用,增加农业区域经济总值,提高农业的财政能力。

3.3产业结构缺乏合理性

当前,农业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存在较多的问题,如产业结构不合理、层次较低,现代化农业停留在初始阶段,第二产业中产品的技术含量以及产品质量不高,第一、二、三产业在发展中比例严重不协调,传统产业仍占绝大多数,创新的产业屈指可数,各个产业之间的对接性不强,工业也不能及时为农业提供帮助。针对此问题,需要优化产业结构,严格管制农产品的品质,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来开发适合的养殖业及林业等,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结构布局。

3.4政策体制的局限性

我国农村人口众多,财政在农村农业的投资与支出随着发展在增加,但仍远远不够,无法满足绝大多数人的需求。因农业区域的地理、气候等因素,我国的较大项目产业都会建立在大城市中,农业区域无法依赖较大的项目产业,进而不利于农业区域经济发展。针对这一情况,应完善政策体制,如不断完善税收政策、加大扶持优惠力度、增加资金的投入、制定补贴制度,以提高人们的积极性;建立借贷绿色渠道,避免融资困境,从政策上的角度出发,实现农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目标。

4结语

农业区域经济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需要严加重视,本文阐述了农业区域发展阶段与发展特点进行,全面分析了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了有效的对策,促进农业区域经济的稳定发展。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农业毕业论文(精品多篇)范文。

《农业毕业论文(精品多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