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范文

苏州耦园导游词多篇

时间:2025-05-28 08:53:21
苏州耦园导游词多篇

[前言]苏州耦园导游词多篇为网友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苏州耦园导游词1

今天,我和爸爸乘车从南京上高速公路,经过两小时路程,我们来到苏州。

苏州是有着“东方威尼斯”之称的园林水乡城市,据导游介绍明清两代苏州有私家园林200多处,它们典雅淡朴,小巧玲珑。难怪人们常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冠江南。”

在导游的安排下,首先我们游览了耦园。这耦园古色古香,建筑四周有奇形怪状的假山,悠悠的流水,小路水廊起伏曲折,亭子飞檐高翘,极富有情趣。听说电视剧《宰相刘锣锅》就是在这拍摄外景。

坐着摇摇船,赏着园中美景,听着苏州评弹,那悦耳的琵琶声,声声入耳,令人回味无穷。沿着苏州河,小船缓缓划出耦园。

苏东坡说:“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出了耦园,导游带着我们游览苏州标志性、历史性的建筑物——虎丘。来到虎丘,只见游人人多入林,景色确实不同凡响。最有名的要数“虎丘塔”。经过半小时爬山,我们终于来到山顶上,看到这座古今闻名的虎丘塔,它巍然矗入云霄,气势雄伟壮观。这塔又叫云岩寺塔。它建于公元959年,塔高47米,为七层八面仿木构砖塔,向北东方倾斜着,被称为中国第一斜塔。我们争着在塔下拍了一些照片,留下纪念。

当夕阳收起它最后一丝霞光,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苏州城。

苏州耦园导游词2

俗话说得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我虽生活在人间天堂杭州,但却从没领略过苏州的别样风情。因此,在这个国庆节,我终于按耐不住自己的好奇之心,在爸爸妈妈的陪伴下,踏上了这方别样的土地。

刚来到苏州城,我便已被苏州城那悠久的历史给吸引住了。

据传苏州城是春秋时期吴王阖闾建造的一座古城,在隋文帝时始陈苏州。在随后的历代王朝中也经久不衰,并在解放后被首批命名为历史文化名城。

如今的苏州在经历了时光的磨合后,更显得古朴、优雅,充满水乡风情,也更令我好奇不已。

我们一到苏州,便马不停蹄地赶往位于城东的藕园。

一进门,那错落有致,造型独特的园林建筑便吸引了我。园内到处都夹杂着水,到处都是小河。配上那点点翠绿与各种亭台楼榭,真是如同人间仙境一般,令人回味无穷。

再往内走去,各种各样的假山、桥洞都静静的伫立在旁边,向我们诉说着它曾经的辉煌。

最内部,便是一座小屋。进去一看,原来是个书斋。书斋分为前后两个小院。前院有湖石假山逶迤,后院有湖石花坛相伴,北面还立有一座藏书阁。全院真是充满文雅之风,令人不得不为之赞叹。

藕园,这旧时的官家园林,如今的风景名胜,真是令人为之倾倒,为之留连!

苏州耦园导游词3

苏州耦园坐落在仓街小新桥巷深处,其地僻静,东面是苏州古城墙,现已毁,留一垅土丘,树影婆娑,逶迤北去。城外是娄江。2001年6月苏州耦园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11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耦园三面临河,一面通街,前后设有河埠。粉墙黛瓦,映衬着小桥流水,颇有江南水乡风韵

耦园前身为“涉园”,建于清初,咸丰年间毁于兵燹,同治十三年(1874年)正值侨寓吴中养病的苏松太道道台湖州人氏沈秉成购得废园。时沈氏有归隐之意,故聘清画家顾沄设计,扩地营构,建成现状,易名“耦园”。耦通偶,寓夫妇偕隐意,1876年耦园落成。沈秉成夫妇在园内偕隐了8年,伉俪情深,十分恩爱。耦园占地约12亩,住宅居中,东西花园分列两边,北端背河而起一排楼房,借“走马楼”贯穿。这样一宅两园的布局,在苏州众多古典园林中独具特色。

西花园有“织帘老屋”、“藏书楼”、“鹤寿亭”诸景,一座湖石假山,小巧玲珑,峰峦绝壁,山洞蹬道一应俱全,与东花园的黄石假山遥遥相对。

西花园环境幽雅宁静,具苏州书斋花园的特色。

苏州耦园之精妙,自要游者亲历细品,方可得之。

苏州耦园导游词4

藕园地处娄、相二门间的小新桥巷。全园布局,颇为得法。黄石假山作为全园主题,堆叠自然,位置恰当,陡峭峻拔,气象雄浑,为苏州园林黄石假山中较为成功的一座。实为值得游赏流连的去处。

此园因在住宅东西两侧各有一园,故名藕园。古时两人耕种称为为“藕”,“藕”、“偶”相通,寓有夫妇归田隐居之意。

东园面积约四亩,以山为主,以池为辅,重点突出,配搭得当。主体建筑坐北朝南,为一组重檐楼厅。这在苏州园林中较为少见。其东南角有小院三处,重楼复道,总称“城曲草堂”。西园面积更小,以书斋及织老屋为中心,前有月台,宽敞明亮,后有小院,幽雅清秀,隔山石树木又建书楼一座;其南亦有一院,为不规则形状,西南角设假山,设置花木,间置湖石,显得幽曲有趣。

全园主景黄石假山,筑于城曲草堂楼厅之前,石块大小相间,手法逼真自然。假山东半部较大,自厅前石径可通山上东侧的平台及西侧的石室;平台之东,山势增高,转为绝壁,直削而下,临于水池,绝壁东南设磴道,依势下至池边,此处气势为全山最精彩处,假山西半部较小,自东而西逐级降低,坡度渐缓,止于小厅右壁。东西两半部之间有谷道,两侧削壁如悬崖。而绝壁东临水池,假山体量与池面宽度配合适当,空间相称。山上不建亭阁,而于山顶山后铺土之处,散置十余种花木,随风摇曳,平添了山林趣味。而池水随假山向南伸展,曲桥架于水上,池南端有阁跨水而筑,称“山水阁”,隔山与城曲草堂相对,形成以山为主体的优美景区。

藕园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据《地方志》记载,藕园在城东北小新桥巷6、8号,一面临街,三面环水,其东与城垣隔河相望。宅园面积近12亩,其中东花园为5亩。

清雍正保宁知府、郡人陆锦(字闇亭)致仕后始建涉园,又名小郁林。园不甚广,有观鱼槛、吾爱亭、藤花舫、浮红漾碧、宛虹桥诸胜。一度由书家郭风梁赁居。时集名流,诗酒高会。

后为崇明祝氏别墅,咸丰十年战争中毁。同治十三年左右,按察使湖州沈秉成因病寓吴,购得涉园废址,聘画家顾坛等筹划,又扩地增建西花园。沈好金石字画,精于收藏,继配严永华娴词赋,工书画。为寓夫妇相与啸吟终老之意,又有东西两园,遂称藕(与偶通)园。沈请仁和吴昌绶教长孙迈士读书园中,潘祖荫、李鸿裔、吴云、郑文焯等常来摩挲古玩,诗酒唱酬。后沈再起任官他省,全家随往,园亭渐渐荒芜。光绪二十一年沈卒于园中。此后园荒秽不治,主人出余屋以收租值,渐为民居。

民国21年,杨荫榆于此创办二乐女子学社。28年,史学家钱穆携家属住东花园,代治荒芜,于补读旧书楼上撰成{史记地名考》。29年秋钱去后方,家属仍留此。翌年,常州实业家刘国钧夫妇购得藕园,迁出部分住户。此时园屋年久失修,假山水池荒废,花木凋零,整修数年末竣。解放初。园中曾驻起义部队。1950年冬,市总工会于此办工人学习班,中部住宅大厅不慎失火被毁。后陆续驻志愿军伤病员、居委 ……此处隐藏3910个字……先是储香馆。因为是小孩渎书的地方,为勉励他们勤奋苦读获取露功名,“蟾宫折桂”,光宗耀祖,故借每年金秋桂雨飘香举行乡试的来由,命名为“储香”待放,殷切希望自己的孩露子脱颖而出。城曲草堂、安乐国、还砚斋,楼上的补读旧书楼、双照楼作为宴客、休憩、读书、诗画的主要场所。草堂名取唐朝诗人李贺的诗:“女牛渡天河,柳烟满城曲”,诉说园主夫妇如牛郎织女得三生缘相聚人间,园门前河埠头上的依依杨柳柔情似水,柳絮绮丽如梦常在,园主对生活的知足略见一斑了,于是更毅然决然放弃名利场,钻进温柔乡、“安乐国”,天上人间只在今朝矣。在尽头的还砚斋清净澹泊,“闲中觅伴书为上,身外无求睡最安”,乾嘉时期书法四大家之一的刘墉的题联真是恰到好处。登楼现在补读旧书楼设有评弹小曲,铮铮丝弦、温婉吴语,倒也和水乡情调贴切,双照楼的茶社引入了城根的摇船和外护城河的汽笛,市民的行色和远方朋友的音信,撇去道家王僧襦的思辩:道之所贵,空有兼志,行之所贵,真假双照。在日月双照的楼里,园内外、心内外的感触也融在一杯清茶里了。整个建筑基调一致,正如草堂里的一副对联所写:卧石听涛满松色,开门看雨一片蕉声,有声有色的极致享受好像只有在自然的天籁里精神的空灵里才能得到。也许大家会觉得疑惑的是,为什么安乐国的地板和补读旧书楼的楼板都是素面朝天没上油漆?其实,原因在于木板都为杉木所制,有吸潮湿的作用,上漆后吸湿作用就被破坏了,用职权,所以保留原样,反而古意盎然。第二,我们在这里可以见到不少瓷画座屏和挂屏,色泽清晰艳丽,不同于常见的大理石挂屏,也因为江南气候潮湿,保存纸质轴画不易,其实人物山水为题材的制瓷业十分发达和流行,镶上红木或者银杏木的镜框,成为新的室内墙面装修的材料。第三,留心书画的朋友可能已经注意到这里保存了很多乾嘉书画名家的真迹。翁方纲、刘塘,粱同书、王文治书法四大家与园主家渊源很深,交情不浅,再望前走,筠廊的东侧墙壁上还有一块王文治的《抡元图》石碑,主题以“立身固不必以科举名重”与园林立意并行。

【从城曲草堂沿筠廊南行,过望月亭、吾爱亭,到山水间】我们刚才所走的路线完全以中央的黄石假山为视线转移,远近迂回的过程把一座假山能呈现出的各种山体姿态一一呈现出来了。从草堂月台前南望,黄石以横向对垒,形成水平方向的曲线延展,山势东高西低,西部形成一山谷,桃屿成为主山的的余脉,平缓渐止于藤花舫,在蹬道委蛇向上处,小块黄石竖向渐次排列,愈上愈险,而间杂的树木也都在低处修剪成向下摇曳的形态,直至峰顶全然傲视一切奋力刺向天空;转到受月池端望月亭里,“受月”池中月到波心显其幽深,山峰因溪更显其高耸,这时对岸的假山一副桀桀峻挺的样子,纵向节理发达异常临深渊的悬崖峭壁,高远莫测;如果顺着池水由东北望西南,藤萝野枝婆娑水面,却生发幽情;在从山水间水阁北望,中国山水画的斧劈皴法清晰可辨,沿坡上蹬道,把绝壁、悬崖、峡谷、峰洞、山顶平台等山脉的自然形态刻画逼真。该山是涉园的遗物,传为造园名家张南阳所作,代表了黄石假山的最高水平,与苏州环秀山庄的湖石假山并称苏州假山之冠。园中唯一的一座桥宛虹杠就在眼前,使人联想起红栏曲水的欢快,仁者仰止的故事。区别于平常所见的纤桥似的平梁飞虹,这是座高架桥;区别于其他的平静委婉,这座桥多了一点临渊啸唱的志气。我们所在的这座水阁,凌水歇山建筑,外墙塑有松鹤延年、柏鹿富贵的浮雕,内置有大型杞梓木“岁寒三友”落地罩,圆雕、透雕,刀法浑厚、笔力仓健,与醉翁之豪情、寄山水之逸趣融为一体,成为耦园的镇园之宝。遥想当年沈秉成夫妇临流照影,昆曲清唱,情动山水,恰似神仙美眷。除了在布局上的阴阳对应,双照楼与山水间高低错落、听橹楼与魁星阁成双成对、吾爱亭与望月亭前突后退之外,在建筑安排上,还显示出园主对道教的浓厚兴趣。这里的“便静宦”明显地带有道教色彩。宦,本指东北角,后通指角落,便静直指虚境;而“魁星阁”本来就是祭祀文曲星的地方。从这里向西看,一带樨廊错落开有漏明花窗。它们的特别之处是建园的时代特征造就的几扇富有欧式风情的漏窗。一种是富有流动感的月过浮云,中间一轮满月,四周瑞云奔涌,装饰感很强;另外是出现了几扇圆形的花窗,几乎类似于哥特式建筑门廊上的火焰式、玫瑰式的装饰图案,这种特征肯定和欧风东渐关系密切,在这里直接反映出来了。

【沿樨廊折向中部,在向西花园,织帘老屋前】西花园以藏书楼、书房为特征,突出书斋与庭院的有机结合。把整体环境以织帘老屋为中心,与东花园的山水游赏体验相区别,利用湖石的纤巧柔媚、古木的深沉浓荫,创造出安宁、圆熟的胸壑山水,“风篁类长笛,流水为鸣琴”。在东花园载酒胜赏之后,西花园醉在精神的丰满,也许间杂着露台花街上瓶(平)升三戟(级)的仕途幻想,飘过东面“鹤寿”亭羽化登仙的酣梦。也许南朝高土沈麟之可以做个榜样,织帘谋生,著述课徒,园主的,心情是复杂的,但是潇洒散淡的生活却真切地表现在整个的气氛里。建筑属鸳鸯厅形式,根据季节、光线、温度不同,夏秋在北厅,冬春在南厅。其北就是贯穿全园的走马楼的西部,是园主的藏书楼,有一口古井,似与受月池相呼应。

【总结】综观全园,耦园的两大主题——隐与爱相得益彰,总体对称和细部处理结合完美。而且,园内的精致并非完全的封闭。大家如果注意的话,可以看到在东;花园樨廊尽头有耦园的私家码头,历史上,拙政园、耦园的主人经常乘船来往,两家风光一家赏。同时,在耦引的几个角落都建有楼阁,墙外的风光与院内的风景相互连接,使耦园隐而知天下事,保持着江南人家的平常心在某种意义上讲,耦园俨然是苏州现存最具地域特色的古典园林了。

【本为前言的后述】从东园停车场,走仓街,抵达耦园门厅。狭窄的砾石路两手臂宽,一溜青瓦白墙的民居等身高,几条平直的运河几千年来就这样静静地淌着,在一个—个的水码头前传送着欢乐的、伤悲的、外面的世界里的消息。从城市到民居,从街坊到园林,从园林到心里,耦园,保留着苏州古城特有的车船并行的交通、“枕河人家”的水乡建筑特征和浓厚的士大夫私宅特点。

从停车场沿着仓街到这里的这段路程,城市的喧闹远了,人头攒动少了,浓艳的招牌没了,匆忙的身影定了,世故的眼神消失了;城市越来越安静,沿街的民居越来越少粉饰,简单而质朴就适合邻居的一声问好,居民或坐或立文静中永远在平静的脸上带着一点笑意,清瘦的老人的脸像一个轻波渐远的池塘——苏州古城的城市印象像一幅水墨画不刻意于迷幻眼睛的五彩,像一托青白瓷的笔洗在笔墨的洗涤中带着文人城市的烙印,像—棵千年古樟扎实于大地香在骨里,像一株丹桂缥缈在八明的中秋月色里......

苏州古城特有的根深蒂固的闲适散淡的气息越近耦园越觉浓厚,自然地,我们得放慢脚步,得轻声说话,得笑得文雅。耦园处于平江古城保护区的腹地,苏州人用二干五百年创造出的特有的城市面貌、城市韵律、城市文化,反过来,无时无地不关照着生于斯长于斯的苏州人.一句俗话,苏州是有味道的,苏州人是有味道的,耦园是有味道的。不追求形式上的奇巧,更多的精心于心灵安适,从这个意义上说,耦园正是这块深厚的城市文化土壤上开出的奇葩!那今天来到这里的各位朋友,走过这段时空交织的路,捕捉到的这个味道会是什么呢?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苏州耦园导游词多篇范文。

《苏州耦园导游词多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