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范文

名人艰苦奋斗的例子3个(精品多篇)

时间:2025-01-09 08:53:03
名人艰苦奋斗的例子3个(精品多篇)

【摘要】名人艰苦奋斗的例子3个(精品多篇)为网友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名人艰苦奋斗的例子2:贝多芬 篇一

就在1824年5月7日这一天,贝多芬领导着他的乐队演奏着他自己创作的《第九交响曲》。演奏完时,他们所在的演出地区----维也纳的晚会会场响起了震耳欲聋的掌声,而贝多芬却一点也没有感觉到全场那么热烈的气氛。这是怎么回事?原来现在的贝多芬已经听不见声音了。

在1796年时,贝多芬突然患上了耳疾,可他还不注意,总认为自己的耳疾很快就会好的。可不怕一万,只怕万一,偏偏他的耳疾不仅没有好转,还更加严重起来。直到1819年,贝多芬彻底丧失了听觉,而他的心也彻底碎了。

但在面对着命运的严酷打击之下,贝多芬并没有屈服,他又再一次从痛苦和折磨中站了起来,他的心又重新倒在了希望和坚强这边,他还发誓说:“我要向命运挑战!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不要让它毁灭1 !”从此,他便努力编写乐曲,奋发向上。

就这样,贝多芬在受着耳疾的巨大煎熬下,战胜了病痛,创作了大量令人满口称绝的交响乐,以及其它一些音乐作品,成为了一位举世闻名的大音乐家和作曲家。

名人艰苦奋斗的故事1:朱德 篇二

1955年7月,组织上派我到朱德同志的身边担任保健医生,我荣幸地在朱德同志身边工作了10年,常常聆听他的教诲,亲身感受到他忠诚党的事业、坚持真理的博大胸怀,特别是朱德同志艰苦奋斗的事迹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一件旧成网兜似的丝棉袄

那是1955年秋天,天气逐渐凉爽,该换秋季衣服了。有一天早晨,我探视过朱德同志后正想下楼去,突然听到首长叫卫士郭盛魁。小郭听到首长喊自己,马上跑到首长面前。朱德同志说:“我那件黄咔叽布的上衣,好久没穿了,现在凉爽了,可以拿出来穿嘛!”小郭边听边笑着回答说:“那件上衣穿得太久已经破了,早就不能穿了,穿别的吧。”总司令不急不躁,操着浓厚的家乡口音语气坚定地说:“那件衣服,只要稍微缝补一下完全可以再穿嘛,你还是想办法修修,我还是喜欢穿它,旧衣服穿着舒服。”小郭下楼后对我“抱怨”说:“那件上衣在西柏坡的时候就穿着,穿这么些年,已经破成了那个样子,怎么补哇!”

说归说,小郭还是把那件已洗得泛白,两只衣袖的肘部和袖口已磨破的上衣,交给了一位巧手的裁缝。经师傅的一番翻改、缝补,朱德同志看了后很满意,说:“对嘛,这件衣服修好穿上,比红军那时候的衣服还是要好些嘛,丢掉就可惜了。”

1955年冬天,我看到朱德同志穿的是一套浅蓝色绸子面的丝棉袄、裤芯,外面再罩一套蓝色咔叽布制服就准备这样过冬了。他那套丝棉袄、裤芯,不知穿了多少年,那绸子面已经完全破烂,补丁挨着补丁。从那以后,我多少遍地听到康克清大姐、生活秘书、管生活的卫士与朱德同志商量,说那套丝棉袄、裤芯实在无法再补,换套新的吧。朱德同志总是那句话:“唉,还可以穿嘛!”仍然舍不得换。年复一年,又坚持着穿了五年多,直到1960年,这套棉衣已经到了像网兜里盛着丝棉一样的程度,他才同意做了一套新的。

与厨师的“矛盾”和“斗争”

朱德同志的饮食一直是简单的家常饭菜,晚年依然如此。我刚到他身边工作时,看到他的三餐,令我惊讶又敬佩。他常年住在城外,康克清大姐住在中南海,在食堂吃饭。所以,朱德同志除了星期六、星期日回城与家人一起吃饭外,平时厨师就为他一个人开饭。他自奉节俭,反对铺张。他的早餐一小碗米粥,一片面包或一个小花卷(或馒头)。中午和晚饭一荤一素一碗汤,主食花样变换也有限。他患有糖尿病,因此,给他控制总热量,限制饮食。这样一来,也给厨师做饭带来了许多不方便。

当年,有一位姓邓的师傅,四川人氏,厨艺高超,一心在首长的要求和医生规定的原则内,尽量把首长的伙食搞好,我和生活秘书也常提出,要经常变换伙食花样,偶尔要加一点首长喜欢的东西,可以调剂着做。邓师傅为改善首长伙食确实费了不少心思。而朱德同志为了改善伙食这件事,与邓师傅发生过不少次“矛盾”,不知与他进行过多少次“斗争”。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有一天中午,邓师傅给朱德同志做了红烧大对虾。朱总司令问明了情况后,耐心地对邓师傅说:“老邓呵,对虾是好吃,可是你晓得吗,一吨对虾出口到国外,就能换几吨钢材哟!我们国家穷,缺钢材,对虾少吃几口没得好大关系,而出口换钢材却是要紧的事。以后记住,不要再给我买对虾了。”邓师傅笑着说:“你是首长,就是顿顿吃对虾,又能吃多少呢?”朱德同志耐心地说:“国家领导人就更要想着国家,能节约一点就节约一点,反正以后不要再吃对虾就是了。”我不止一次在一旁听到他和邓师傅的谈话。还常常嘱咐说:“不要每天都成席(宴席),要吃家常便饭。做菜不要学洋厨子作风,不要一只鸡只吃两条腿、一个胸脯;吃黄瓜大去其皮,白菜只吃个菜心;也不要每天大鱼大肉。我们这些人过去都是农民,是吃粗粮、小菜(他管青菜叫小菜)长大的,身体也很健康。多吃小菜有什么不好?”一次,邓师傅连续几天给首长改善了饮食。一天,老人家吃完午饭叫住邓师傅,用幽默和加重的语气对他说:“老邓啊!你家是不是资本家呀?”邓师傅一听马上红着脸,不安地用双手揉搓着身前的围裙,笑着用四川话回答道:“嘿嘿,首长莫开玩笑!嘿嘿,首长莫开玩笑!我哪里是什么资本家啊?”朱德同志继续和蔼地说:“不是资本家怎么那样阔气呀?从什么地方学来的洋厨子作风呢?怎么这样子忘本啊!”邓师傅紧张地回答说:“嘿嘿,我不敢忘本,没有忘本!”朱总司令听了之后,还是继续耐心地教导说:“我不让你做好吃的,不是怕花钱,这几个钱,我是出得了的,没有问题。我主要是说,要养成俭朴的习惯,一切要从六亿人民出发,生活不要太超出人民生活水平之上。”我们在场的人都深深被这位老人心中始终想着国家和人民的情怀所感动,深受教育。

要能吃苦,要有朴素作风

1958年4月的一天上午,朱德同志又和往常一样于10点多钟离开办公室,到室外散步。我们全体工作人员根据前一天的计划安排,各自分工打扫住地室内外的卫生,朱德同志散步回来时,我们还在劳动。他很高兴地站在楼前的路上看着我们。这时大家也就停止干活,等待老人家有什么吩咐。果然,朱德同志首先表扬了我们,然后,又语气平和地对我们谈了他的想法,他说:“我们每个人都要锻炼,要能吃苦,要有朴素的作风。人们都是‘从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有些人(这时他举了一个人的例子)本来出身很苦,但进城以后就变了,便喜欢资产阶级的那一套,不俭朴了。过去我们常告诫说,那个东西不好,而他们说那个东西就是好。要不是整风,现在还是扭不过来。我们的党是真正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只有我们的党才能用这么大的力量和时间来改造社会,不但要改造经济,而且还要改造思想意识和道德风尚。过去我们是真正与群众一样,在延安的时候,大家都是同样的一套军装。进城以后有一段也很好,由于我们中央的同志都是布衣服,大家也都朴素,把解放区的风尚带来了,但没坚持多久。后来 ……此处隐藏6113个字……品?”

对中国的“疏远”,也伴随着19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对宫崎骏造成的震撼。“社会主义理想在现实中大幅塌陷,泡沫经济使日本政府在全球趾高气扬,这加剧了宫崎骏对现实的失望。”宫崎骏·高畑勋研究所所长叶精二如此分析。

“我到死都是赤化分子。”宫崎骏说。东欧剧变后,经常在漫画中把自己画成一只猪的宫崎骏,以此为理念拍完《红猪》。“我要与甘美的1980年代告别,面对艰苦奋斗的1990年代。”1990年代初,海湾战争爆发、联合国开始了维和行动。局势动荡,宫崎骏原本打算以社会主义国家前南斯拉夫为故事背景,但因为不能前去采外景,只好换到1920年代纳粹思想刚刚抬头的意大利。故事表现知识分子心怀着理想,却在与纳粹思想斗争时悉数牺牲。

宫崎骏以二战期间参加过反纳粹战斗的飞行员、作家桑·特格舍佩里和罗尔多·达尔为原型,创造了一个因目睹战友全体罹难而心灰意冷、甘愿猪面示人的中年飞行员形象,并设计了“飞机墓场”这一场景,对自己的理想吟唱葬歌。

我的环保就是吉卜力美术馆附近300米以内

1965年,高畑勋筹备处女作《太阳的王子·赫尔斯的大冒险》,邀请宫崎骏合作。影片取材于日本少数民族阿依奴族(虾夷人)的长篇叙事诗《恶魔之子》。

搜集资料时,宫崎骏偶然看到植物学家中尾佐助的《栽培植物和农耕的起源》。“它把我从‘不想当日本人的日本人’这个咒语中解放出来了。”宫崎骏回忆。

中尾佐助在这本书中提出了“常绿阔叶乔木树林文化论”(日语汉字表记为“照叶树林文化论”)这一概念。他根据长期田野调查发现,在不丹、中国西南部、中国台湾、朝鲜半岛和日本,楠木、橡树、米槠、山茶等常绿阔叶乔木呈带状分布,核心地区是云贵川三省。

而日本新石器时代即绳文时代,居住在照叶树林带的原住民“绳文人”,就是今日阿依奴族的祖先。照叶树林带的人们与自然共生,拥有跨地域、跨语言的共通文化,如饮食、信仰、漆器制作等,也就是“照叶树林文化”。

到新石器时代晚期,从中国山东半岛和朝鲜半岛来的移民将稻作文明和铁器文明带到日本,与绳文人原始部族混血,成为“弥生人”。中尾佐助认为,今天日本人即“大和民族”的祖先,是“弥生人”,而不是“绳文人”。

宫崎骏不知道经过了怎样的自证,认定了自己是“绳文人后裔”,因而“发现自己超越了国家和民族的桎梏,脚步也远离了历史的沉重”。

1977年,宫崎骏熬成电视动画导演,旋即以“照叶树林”的头文字起了“照树务”的笔名,导演电视 动画片《鲁邦三世》第145、155集。此后,照叶树林文化深深埋进他电影创作的伏线。

研究宫崎骏的人说得最多的,就是他的“环保思想”。宫崎骏看后表示:“真想抓那些个研究者过来打一顿!”

2009年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宫崎骏说:“我的环保就是吉卜力美术馆附近300米以内,其他的,我就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1984年3月,《风之谷》上映,宫崎骏一跃成为一线导演,在日本国内拿奖拿到手软。他以工业文明全面崩塌的一千年后为背景,创造了“腐海”这个独特的照叶树林生态体系。在腐海中央挺立的,正是一棵具有顽强再生力的常绿阔叶乔木——楠树。这一设想来自照叶树林文化中的“镇守森林”崇拜习俗,即人类生存的家园由一棵巨大的“世界树”保护。

从《风之谷》起,宫崎骏动画在时空上都尽量避免现代日本社会,而是以照叶树林为背景,建立映照绳文时代母系氏族社会的家族或团体。少女或青年女性成为他电影的主配角,她们有着与众不同的坚韧性格。女主角童年缺乏母爱,因而略显孤独。男性在影片中居于次要,但大都与飞行有关:会开飞机、会驾驭风或者魔法,至少得像《龙猫》里面的小男孩堪太一样,喜欢画飞机。“美人救英雄”往往是故事的主线。

1988年,宫崎骏完成清新小品《龙猫》。他幻想了由巨大的照叶树形成的“树塚”,以呼应镇守森林崇拜。在树塚中住着憨态可掬、不可思议的精灵龙猫,龙猫的便当就是常绿阔叶乔木橡树的果实。

自然是很残酷的

总结半生共产主义梦想的《红猪》完成后,宫崎骏进入沉寂期。他作为监制,协助近藤喜文的《侧耳静听》、高畑勋的《平成狸猫大战》和《思绪翩翩》完成。但这几部影片市场折戟,吉卜力陷入经营危机,直到1997年《幽灵公主》诞生。

历时7年筹备的《幽灵公主》集宫崎骏思想起伏之大成,直接制作费用高达20亿日元,由14万幅原画图构成。这是关于森林精灵与冶铁民争夺森林主导权的故事。

“别把我的片子简单地说成是环保主题,我只是想描写森林与人类的关系。”宫崎骏谈到这部电影时说。

故事发生在中世纪的室町时代。为了画好《幽灵公主》的照叶树林,他带着一众人等奔赴日本著名的世界自然遗产屋久岛采景,那里有日本最原始的照叶树。虾夷村民的服装设计参照了同为照叶树林带的不丹深山农民,这个村子的风俗类似于中国西南的瑶族。例如不能送远行的人出村,出村口后不能回头看……

女主人公杉是从小被父母遗弃在森林中的狼孩。作为被遗忘在弥生文明中的绳文人,孤身与拥有铁器文明的乌帽夫人及其冶铁工场战斗,直到同为绳文人的阿西达加到来。最终,两个绳文人后裔互相鼓励着:“活下去,你很美。”

“别看名字叫‘照叶树林’,好像很阳光,其实是阴郁甚至有点恐怖的。自然是很残忍的,会否定文化或文明。别以为努力环保就行了,很有可能会结果完全相反。”影片完成后,宫崎骏说。

《幽灵公主》是宫崎骏对自己思想纠结的总结,因此,他认真考虑过隐退。1998年,爱将近藤喜文因为劳累过度过世,1999年《隔壁的山田君》票房失利,吉卜力再陷经营危机。宫崎骏只好出山,在2001年完成了《千与千寻》。

《千与千寻》后来得了柏林电影节金熊奖——这是金熊奖有史以来第一次颁给一部动画片。

宫崎骏也因此成了人们眼中的“动画电影巨匠”。继黑泽明之后,他成了第二个被日本人称为“国民导演”的人。

“我不是什么文化人,就是个手工匠。”2013年9月6日,退休后的宫崎骏在答记者问时说,“没多少人会关注艺术作品的永恒性,包括我自己在内。大多数观众只有半吊子的理解力。所以得拍通俗作品,让观众从日常的压力下解放出来,即使几分钟后他会嘲笑这部电影是如此矫情。”

他曾最喜欢卓别林《摩登时代》那种层次的通俗电影,虽然开篇简单易懂,但结局发人深省。“不像迪士尼,比如《白雪公主》,没什么深度。”他说。

宫崎骏最终成了走群众路线的好手。日本国产电影票房史的排名里,《千与千寻》304亿日元名列第一,《哈尔的移动城堡》196亿日元名列第二,《幽灵公主》193亿日元名列第三,《悬崖上的波妞》155亿日元名列第五。

《千与千寻》创下的票房和人次纪录至今没有被任何一部影片打破。即使是最受欢迎的进口影片《泰坦尼克号》。截至2013年9月12日,《起风了》已获得逾100亿日元票房,观影人次超过810万人,目前仍在全日本逾330家影院上映。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名人艰苦奋斗的例子3个(精品多篇)范文。

《名人艰苦奋斗的例子3个(精品多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