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概述:高二历史知识点归纳(通用多篇)为网友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背知识点 篇一1、原因:①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②辛亥革命_了封建专制统治,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
③中华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和热情,
④民国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⑤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影响。
2、表现:纺织业、面粉业等轻工业发展最快(纺织业第一,面粉业第二)
3、影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
(1)阻碍因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推动因素:
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在给中华民族带来沉重灾难的同时,也分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②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至民国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
③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特别是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
④实业家的实业救国的思潮
高二历史知识点归纳大全 篇二★考点1、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的建立:1046年
(1)分封制
①内容:西周时期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诸侯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等。诸侯的权利: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②分封制的作用: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2)宗法制
①特点:宗法制是实行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②内容: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执政权力,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诸侯国对于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周天子为天下的大宗。封为诸侯的庶子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诸侯的庶子分封为卿大夫,他们对诸侯为小宗,在本家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从卿大夫到士,也形成同样的大宗与小宗的关系。这样按血缘关系的亲疏就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
③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和政权的结合尚未形成中央集权
★考点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朝的统一:BC230-221韩赵魏楚燕齐
(1)皇帝制度君权的至高无上
(2)秦朝的中央机构三公的职权范围要注意区别,也是选择题中经常命题的重点。三公的职责:①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②太尉:负责全国军务;③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
(3)郡县制郡县的设置的影响。郡县制的建立:秦灭六国后秦始皇采纳李斯推行郡县制度的建议,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郡县制的特点在于郡县的长官都有皇帝任免。郡县制建立的影响: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4)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考点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汉初郡国并行制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封国制的存在是对中央集权的威胁
(2)唐朝三省六部制把握好三省六部的职权范围、工作流程
中书省(负责决策、草拟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批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长官都是宰相,宰相权力一分为三。
(3)元朝的行省制度
认识到行省制的实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是我们现在省制的开端
(4)汉到元政治制度的特点表现为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中央不断加强对对方的控制和管理,国家的权利不断集中在君主手中。
★考点4、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明朝废丞相设内阁至此中国古代的宰相制度被废除了,君主专制发展的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2)清朝军机处的设置雍正时设立,标志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3)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君主专制的加强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加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但从却妨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篇三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的含义: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
政治:社会大变革(宗法分封制和礼乐制崩溃、周天子权威丧失)和争霸战争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经济: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旺,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文化:专业文化阶层的形成、私学的兴起、相对宽松的学术环境、广泛的文化交流与碰撞,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必要的文化背景。
3、“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
儒家
孔子
“仁”和“礼”;“为政以德”;私学,“有教无类”;
大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创立的儒家学说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大教育家,他提出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对后世影响深远。
孟子
仁政、重民;性善说;
儒家学派重要奠基人,被尊为“亚圣”,并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重要影响。
荀子
治国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性恶论;
儒家重要代表人物。
墨家
墨子
反映其思想的书是《墨子》兼爱、非攻
道家
老子
反映其思想的书是《老子》,又名《道德经》“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无为而治”
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
庄子
把世间万物都看作相对的“齐物”;
法家
韩非子
以法治国;法、术、势相结合,加强中央集权;主张变法革新。
是法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的集大成者,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二、儒家思想的发展历 ……此处隐藏3868个字……
(3)绘画:
起源:远古彩陶画:《鹳鱼石斧图》。
战国:楚国帛画《人物龙凤图》和《人物御龙图》。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的关键阶段。
魏晋南北朝时期: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出现了。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隋唐五代时期:中国绘画的一个高峰。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图》,是现存中国最早的山水画。初唐阎立本的《步辇图》。盛唐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隋唐时期,敦煌莫高窟壁画盛极一时。
两宋时期:宫廷画院进入最为活跃的阶段,画学兴起;风俗画是当时画坛的最大亮点。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长卷。
元明清时期: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元代王冕的《墨梅》、明代徐渭的《黄甲图》、清代郑板桥的《墨竹图》。
(4)戏曲:
京剧:乾隆末年,安徽的徽剧戏班进京演出;道光年间“徽汉合流”的局面;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并涌现出程长庚、谭鑫培等著名的“同光十三绝”;从清朝末年到民国初年,京剧迎来了它的繁荣期。京剧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风靡全国,被誉为“国剧”。民国以来,又逐步走向世界。
其他戏剧剧种:秦腔、越剧、川剧、粤剧、黄梅戏等出现。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篇八一、西方人文主义思想发展的历程
代表人物
古希腊
智者学派: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美德来源与教育”
柏拉图:《理想国》
亚里斯多德:古希腊最博学的人。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特别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
提倡怀疑,反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和人的决定作用。
人文精神的起源
中世纪
__神学观念支配了一切。人文主义思想几乎湮灭。
文艺复兴(14-17世纪中期)
起源于意大利:“文学三杰”:薄伽丘《十日谈》;但丁:《神曲》;彼特拉克:《歌集》,“人文主义之父”。“美术三杰”: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
传播:16世纪以后,由意大利扩展到欧洲其他地区。出现了莎士比亚、塞万提斯、拉伯雷等艺术大师和“日心说”等自然科学成就。
提倡人性,反对神性;追求现实的幸福,倡导个性解放,反对迷信盲从。核心是人文主义。人文精神复兴。
宗教改革(16世纪)
德国:马丁·路德,形成了路德教派;
瑞士、法国、英国等国纷纷进行宗教改革,出现了加尔文派和英国国教等新教。
反对天主教会特权,提倡个性解放,摆脱天主教会的精神枷锁
人文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弘扬。
启蒙运动(17、18世纪)
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抨击天主教会;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制;提倡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孟德斯鸠:三权分立,代表作《论法的精神》。
卢梭:人民主权、天赋人权、社会契约论。
宣扬理性,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及其宗教思想体系,勾画未来社会蓝图。核心:理性主义。
丰富和发展了人文精神。
高二历史知识点 篇九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课标要求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与第1课相同)
落实课标
一、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条件
1、社会条件:春秋战国时期面临剧烈的社会大变革,旧的思想观念受到冲击,带来思想的大解放,
2、物质基础:铁器和牛耕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起;
3、阶级条件:社会变革导致阶级关系变动,不同阶级的思想家分别对各种社会问题发表见解;
4、政治条件,王室衰微,诸侯纷争,没有一统的思想形态,各国基于争霸战争和政治需要,纷纷网络人才,养士成风,宽松的局面为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创造了环境;
5、文化条件:私学兴起,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局面,培养出大批知识分子,士人阶层壮大、活跃。
6、科技条件:自然科学领域成就突出,人们认识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有所提高,这为古代的唯物论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提供了思想素材。
7、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创造和夏商周文化发展的奠基作用。
二、孟子、荀子与儒家
1、孟子:①4个思想要点:仁政学说——思想核心;人性本善——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养浩然之气和重义轻利的精神品格。②评价:孟子继承发展了孔子的思想,被尊为“亚圣”;《孟子》一书在唐代被当作经典,在南宋被列为四书,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
2、荀子:①4个思想要点:“明天人之分”与“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思想;“性恶论”;礼法并施与王霸兼用治国思想;民水君舟思想。②评价:综合了儒家与道家思想的合理成分,是战国思想集大成者;在很长时期被视为儒家异端;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影响。
三。墨子和墨家
1、墨子的8点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尚力、上天、节用、节葬。
2、评价:墨子思想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在战国时期成为显学;墨子思想曾被其他学派广泛吸取征引;战国之后趋于没落。
四。庄子和道家
1、3个思想要点:①哲学观点:齐物(任何事物本质相同);②人生态度:逍遥(旁观、超然,无所恃);③天人关系:不相胜(人必然顺从自然)。
2、评价:①不仅在思想具有重要贡献,在文学和美学方面也很有建树;②他的寓言和散文蕴含哲理,具有神奇浪漫风格,对后世文风有深远影响。
五。韩非和法家
1、5个思想要点:①法、术、势相结合;②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③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今必胜古;④主张变法革新;⑤以法为本,主张法治。
2、影响:①韩非的主张符合社会发展潮流,反映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②法家思想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六。兵家
1、吴起:文德与武备兼重的战略思想
2、孙膑:①强调把握战争规律,取得桂陵之战胜利;②重视人的作用;③创造利己形势;④著有《孙膑兵法》,军事思想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七、“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1、“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历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有力的推动了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繁荣;
2、“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后世思想文化的基础,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构成了传统哲学的基础,法家变革的精神成为历代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因而,百家争鸣对当时和后来的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断作用。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高二历史知识点归纳(通用多篇)范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