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明]民族声乐文化(精品多篇)为网友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现代民族声乐艺术论文 篇一一、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发展进程分析
二十世纪初,西方音乐开始逐渐渗透到中国,如学校的歌曲和舞蹈戏剧等都带有明显的西方音乐特点,这催生了一些音乐院校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音乐教育的普及,同时西方音乐形式和方法的传入也为我国现代声乐艺术的发展增添了更丰富的色彩。
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相互交流,中华民族声乐艺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改革过程,在这一改革发展过程中,民族声乐艺术逐渐打破传统的束缚,按照现代声乐标准不断补充和完善,促进了中华民族声乐艺术的科学化发展。
特别是1927年上海国立音乐院的成立标志着美声正式作为一种歌唱方法被纳入到中国音乐院校教学课程中,这为中国现代声乐艺术的发展增添新鲜的血液,并且在音乐发展中产生被积极的作用,所以在不同的程度上,通过环境对民族声乐的影响是很大的,当然这也有利于促进我国民族声乐教学体系和教学管理形式的发展。
同时,随着受到社会大背景的影响,比如五四运动的爆发、军阀混战和帝国主义的侵略,民族声乐发展适应并不断反映中国社会动荡的现状,许多音乐作品切实反映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带有很强的批判性和现实性特点,与社会历史的融合促进了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形成。
比如作品《白毛女》就是一个典型代表,这部作品成功塑造出了诸多具有代表性且能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状态的角色,最为典型的角色代表是喜儿的形象,这一典型形象不仅代表了当时处于社会低端深受压迫和剥削的劳苦大众,同时这一角色也具有极强的反抗剥削和压迫的色彩。
所以这一作品具有极其鲜明的时代特点,代表了当时社会生活的现实。
此外,类似的音乐作品还有歌曲《黄河颂》,这部作品是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谱曲,这部作品的旋律极为激昂,具有音域壮阔、气势磅礴的特点,通过这部作品充分表现了黄河儿女的无畏的英雄气概和不屈不挠的顽强精神。
改革开放以来,日本、香港、台湾和南洋等地的流行音乐开始蔓延,也为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元素,为民族声乐的审美情趣增添了新的内容。
通过独奏音乐会等新形式的出现,促进了不同演唱风格的形成,这为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理论和声乐作品,为我国民族声乐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由此可见,经过多年的发展,分析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的特色可以发现主要有以下两大特征:一是我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地域特色鲜明。
这受到我国土地辽阔,人口众多的国情所影响,每个地区都有各自不同的文化特征,这也就决定了音乐艺术特色的不同。
比如《结下终身的缘分》、《喜马拉雅》和《珠穆朗玛》等歌曲作品表现出了藏民族所独有的音乐艺术特色;《猎场》等作品是典型的鄂伦春族音乐作品,这首歌曲语调抑扬顿挫,形象生动真实,具有明显的特色。
二是在音乐风格上,南北之间的差异较大。
由于我国的地域环境南北分明,自然气候条件差异很大,在不同环境下所形成的声乐艺术,其特色也就明显不同。
比如四川《康定情歌》,不仅歌词含蓄内敛,而且旋律婉转流畅,是南方歌曲的典型代表,而西北民歌《信天游》的旋律高亢辽阔、起伏较大,具有典型的北方音乐的特点。
二、结语
总而言之,各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促进了中华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促进民族声乐艺术演唱水平和技能的提高,不仅丰富了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的风格特点,而且也促进我国民族声乐的演唱教学体系和教学管理形式的发展,这都有利于促进我国民族音乐艺术的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
民族声乐艺术论文 篇二【内容摘要】常思思的演唱融合了中国传统民族声乐和西洋美声唱法的优点,将中国声乐作品演绎得委婉动听、真挚感人。
文章对常思思的艺术成长道路与演唱风格进行了系统的介绍,重点探究了常思思中西唱法相结合的声乐艺术新理念,以期引发对当前中华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思考。
【关键词】常思思;中华民族声乐;声乐艺术;西洋美声唱法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在继承民族声乐传统与借鉴国外声乐唱法之间展开了“土洋之争”,争论的结果是促进了我国声乐演唱艺术的发展和完善。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在不断的创新和发展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以金铁霖为代表的声乐教育专家,创建了一套较为科学、系统的声乐教学体系,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民族声乐歌唱家。
其中,青年歌手常思思是中西融合的声乐理论的践行者,她屡次将美声唱法中的花腔技巧成功融入中华民族声乐演唱中,形成独特的抒情花腔女高音,一度引起了国内声乐界人士和声乐爱好者的关注。
本文通过介绍常思思的艺术成长道路及演唱风格,对常思思中西结合歌唱理念和方法进行探索研究,以期引发对中国声乐艺术发展趋势的思考。
一、常思思的艺术成就与演唱风格
常思思16岁开始师从金铁霖及其助教、中国音乐学院民族声乐教研室主任刘畅学习声乐,经过严格的声乐训练,于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中国音乐学院,继续师从金铁霖与刘畅。
常思思在中国音乐学院的学习中,始终保持着优异的成绩。
指导教师在教学中发现,常思思的音域、音色与其他声乐学生有很大的不同,因此,指导教师在民族唱法教学的同时,着力开发常思思的美声演唱能力,力求使其得到更加广泛的发展。
,常思思代表海政文工团参加第13届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参赛曲目是由胡廷江改编的哈萨克族民歌《玛依拉变奏曲》。
该曲鲜明的民族风格旋律,巧妙融合了美声唱法的花腔技巧,让常思思的艺术表现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常思思在众多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荣获第13届“青歌赛”的铜奖。
该曲也成为了常思思的代表作。
此外,常思思还荣获第6届、第7届中国音乐金钟奖民族唱法银奖,第8届中国音乐金钟奖民族唱法金奖,第8届文化部全国声乐比赛铜奖,全军文艺汇演表演二等奖等。
从开始,常思思连续三年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演出。
8月,常思思在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开幕式上演唱主题曲《不一样的精彩》。
常思思先后录制音乐电视片十部、出版演唱专辑《春天的芭蕾》和《红》。
203月,常思思在北京音乐厅举办毕业音乐会“思源,思愿——常思思独唱音乐会”。
207月,常思思在国家大剧院成功举办硕士研究生学习汇报独唱音乐会“春天的芭蕾”。
其精湛的演唱、丰富的舞台表现折服了现场的观众,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在这两场音乐会上,常思思演绎的曲目风格迥异、跨度很大,将 ……此处隐藏4746个字……是因为我国国情的特殊性,不一样的文化上的差别导致了不一样的审美标准,因此,我们的传统唱法中包括着很多特别的民族唱法,而且这种特殊民族唱法的科学性问题却得不到应该有的注重。
对传统民族声乐艺术技术性的问题,必须依照艺术创新的原则以及科技价值来评估。
我国民族声乐要想获得圆满的发展,就一定要放弃单一化,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艺术要有风格,只有风格不一样的艺术种类,才能够吸引人的眼光。
假如风格单一、色彩单一就会使人感觉单调乏味,观众就可能会厌烦,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的艺术走到顶端的时候就可能走下坡路。
假如民歌演员站在舞台上,都是一样的腔调、一样的声音以及一样的表现方式,那结果是我们可以预见的。
但是如今,全国的民歌歌手似乎都在模仿,都和宋祖英以及阎维文等人的演唱方法相同。
确实,这几个人的歌唱的都特别的好,但是假如全部的民歌歌手都是这几类声音,那就有可能对导致观众厌倦了这几种腔调。
事实上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是因为我国民族声乐理念上的模糊认识,对中国的民族声乐声音技巧的认知出现缺乏,目前民族声乐曲目的缺乏等等。
面对这个问题,民族声乐演唱者一定要提高民族声乐理论知识及声乐方法的学习力度。
只有增强理论的学习,才可以正确地、全方位地了解民族唱法的含义,才可以改正理念上的错误及偏差,达到有针对性的学习研究以及唱歌。
可以这么说,增强对民族声乐理论知识的了解是进一步了解及掌握民族声乐唱法的前提,还是推动中华民族声乐唱法格调从单一化走向多元化的最本质的道路。
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道路必须通过借鉴他人的道路来发展。
中国的传统民族声乐历经了诗经、楚词、乐府、唐诗、宋词、元曲、说唱以及戏曲等等变化发展历程,在这个历程中,我国人民对民族声乐的演唱方式、演唱方式等各个方面实施了探讨及研究,并且传承下许多有关声乐理论的重要资料。
然而,因为现在社会的发展迟缓,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历程中还会出现许多必须增强及改良的地方。
演唱发声器官的生理剖析、声部划分和科学发声系统等等方面,都还欠缺全方位的、综合的研究及理论方面的记录。
所以,民族声乐缺乏综合的、科学的声乐理论做基础,而且缺少演唱技巧等等,致使影响了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及健全。
总而言之,在现代民族声乐快速发展的现在,要深入地发展我国的民族声乐,就必须深入地分析研究我国的民族声乐,发现其发展的规律,正确地解决传统和现代对立一致的辩证关系,发扬传统,强盛现代,使二者一起协调发展,最后建立有中华民族特色和审美要求的、切实民族化的、多元化的民族声乐学派。
这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项目,需要我们长久的、不懈的努力。
作者:卞珊珊 单位:安徽省歌舞剧院
民族声乐的学习方法 篇七民族声乐的学习方法
1.研究中国文字。
中国的文字很讲究,有意象甚至有哲学意味,这与西方拼音文字不同。学习中国声乐一定要研究中国文字,研究字不光是发音吐字,而且要研究字的结构和寓意。如:秋字加上一个心,就是愁;春字加上一个心就是惷。秋天是成熟的季节,成熟的心才知道愁啊,学习和演唱民族声乐作品,一定要亲近们的文字。
2.研究中国诗词文化。
宋代诗词极具音乐性,是可以唱的。现在学生演唱艺术歌曲诗词时往往因为不熟悉而不了解。朗诵也应该成为们声乐学生的一门基本课程。戏曲讲究“千斤白,四两唱”,戏曲演员念字念白就学好多年,念得差不多再开唱。美声唱法也是一样,先演话剧,后演歌剧。外文艺术歌曲,先把字音念准,再依照谱子的节奏、重音、逻辑重音、单词重音念清楚,这样才能唱。这是目前声乐教学缺乏的环节,也是文化上的一种缺失,如果从小增加朗诵和诗词赏析课,再贯穿到声乐教学当中,学生受益会更多。
3.了解们的绘画艺术。
中国画讲究留白写意、黑白之道。黑白之间有寓意和色彩,唱歌也如同绘画讲究声音的色彩变化。中国声乐在讲究个性同时要讲究共性,而西洋的东西是在追求共性下,强调个性。如果们非要讲究个性,和别人不一样,就容易走到死胡同。中国戏曲曲艺演员培养过程中受这方面影响很大,学习戏曲是先找别人后找自己,甚至在找别人的过程中丢了自己。比如戏曲,先拿派别给演员固定,削足适履,演员是不是那个嗓子和条件先不去琢磨,造成成活率很低,现在年轻人学唱歌也是热衷模仿。美声唱法强调人的器官、腔体、身体运动等,共同塑造唱法的科学性。现在很多民族声乐作品写得很大很满,演唱也追求“高大全”,这和中国人讲究意境、留白、色彩的审美习惯是相违背的。有人演唱时不注意会唱错别字,比如“长相知,长命无绝衰”,很多人唱成“衰(shuāi)”。“白发鬓毛衰(cuī)”,这个字是有颜色的,是古音字。描写古时丈夫去世,妻子要披麻戴孝,皇帝去世,臣子要披麻戴孝,有颜色。如果只是一个衰落的“衰”,就完全消除了其历史时期的寓意和典故。启功曾经说,唐朝的诗是‘喊’出来的,宋代是‘想’出来的,唐以前的诗是‘长’出来的,是从民间土里长出来的。。宋代的诗都有典故,一般人不懂典故看不懂。们在演唱这些作品时要补充历史文化知识。们很多艺术歌曲,没有多少高音,但仍然成为经典。现在民族声乐出现一大批连喊带叫的歌,尤其是们男声,很多人还是处于“喊”的层次,高音喊得很高,年轻的学生喊几年就坏了。遇到爱模仿尤其喜欢模仿某位歌唱家的学生,就让他唱外国歌,因为以前歌唱家演唱外国歌的资料并不多,慢慢他就回归自,去琢磨自己的身体运动和肌肉运动,慢慢找到了自己。因此在教学中,一手抓唱法的科学性,一手抓演唱的语言。
4.研究中国的戏曲和曲艺。
天津曲艺团一批演员到音乐学院进修,教了十几个曲艺团的学生。戏曲演员的呼吸相对浅一些,他们是向上用气,要提气,而要他们向下走。另外他们的喉头相对高一些,气用得硬一些,对通道和共鸣要求似乎少一些。就用声乐方法让其松一些,让肌肉和气息的运动往下走,不要过多提气,讲究整体共鸣。一位学张派青衣的年轻演员,让她借鉴声乐演唱方法打开喉咙、气息放下,整体共鸣,在“松、通”上下功夫,半年多时间收到很好效果。教学相长,也跟他们学了很多京剧的东西,如京剧的韵腔、咬字、用气等,对滋养很大声乐培训。
5.亲近中国器乐曲目和传统民歌。
当年留校时分配在民乐系,上课在声乐系。当时宋国生给们写歌,民乐系中青年教师组成的民乐队给们拉伴奏,三年里耳濡目染了大量民族器乐的经典曲子很多曲子如紧打慢唱、弦乐揉弦、艺术处理的方式,都是声乐能够借鉴的。
6.研究中国的民间舞蹈。
民间舞蹈和戏曲、歌唱是同宗同流。从“三人操牛尾,歌之不足,舞之蹈之”开始,舞蹈和音乐都是抒情的方式。现在不少民族声乐演唱者的手伸出来都是僵硬的,演唱时们的手伸出来应该是“欲左先右,欲前先后”,舞蹈是民族声乐表演基本的训练,会让们有模有样,让民族声乐的外在形体与内在的表现统一起来。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民族声乐文化(精品多篇)范文。